
道教稱修道者死去為魂魄升仙而去﹐遺下軀殼﹐并非真死。
“托死”是一個道教術語,指修道者通過特殊方式使魂魄升仙,僅留下軀殼的假死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道教認為修道者達到一定境界後,可通過「屍解」方式成仙,即魂魄脫離肉身升天,留下的遺體看似死亡,實為假死狀态。
文化背景
該詞源自道教修仙理論中的「屍解仙」概念,屬于較低層級的成仙方式。如傳說中鐵拐李本為秀才,因肉身被毀後附身乞丐屍體重生,即典型托死案例。
語言特征
延伸用法
現代語境中可比喻表面消亡實則蛻變的現象,如詩句“陳雷義重逾膠漆,管鮑貧交托死生”即借用此意象表達生死之交。
注:如需更詳細的道教修仙體系或相關典故,可參考《雲笈七籤》等道教典籍。
《托死》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思是“以生命為代價完成某項任務”或者“不顧個人安危,為了完成任務而冒着生命危險”。
《托死》這個詞的部首是手部部首“扌”,筆畫數為5。
《托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戰争時期,當時很多英勇的戰士為了保衛家國,不惜把生命托付給戰争,以至于這個詞漸漸形成并廣泛流傳。
《托死》的繁體字為「託死」。
根據曆史資料,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區别,古時候《托死》的寫法可能是「託死」或者其他變體。
以下是一些使用《托死》的例句:
1. 他不惜托死也要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2. 他奮不顧身,托死保護了家人。
3. 在戰場上,士兵們肯定會托死保衛國家。
與《托死》相關的組詞有:
1. 托付
2. 托管
3. 冒險
4. 生命
5. 任務
與《托死》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舍生忘死
2. 謝世
3. 赴死
4. 以命相搏
5. 成全
與《托死》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保命
2. 逃生
3. 自謀生路
4. 自保
5. 堅守生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