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趙的意思、後趙的詳細解釋
後趙的解釋
十六國之一。羯族 石勒 所建,國號 趙 。史稱 後趙 (公元319年-351年)。
詞語分解
- 後的解釋 後 (③後⑥後) ò 上古稱君主:商之先後(先王)。 帝王的妻子:皇後。太後。 指空間在背面,反面的,與“前”相對:後窗戶。後面。後學。後綴。後進。 時間較晚,與“先”相對:日後。後福。後期。 指次序
- 趙的解釋 趙 (趙) à 中國古代國名(a.戰國時代的“趙”;b.西晉結束,匈奴族、羯族先後在北方建立“趙國”,史稱“前趙”、“後趙”):趙客(戰國時燕趙多俠士,遂以“趙客”為俠士通稱)。燕(乶 )趙(燕趙之地
專業解析
後趙是中國曆史上十六國時期的一個重要政權,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後趙(319年—351年)是由羯族首領石勒建立的政權,國號為“趙”,為區别于先前匈奴族劉淵建立的“漢趙”(前趙),史稱“後趙”。其疆域鼎盛時涵蓋今華北大部分地區,以襄國(今河北邢台)和邺城(今河北臨漳)為都城。
二、曆史背景與民族特性
後趙是“五胡十六國”中羯族建立的政權。羯族源自中亞,屬粟特人後裔,後遷居中原。石勒以軍事才能崛起,重用漢人謀士張賓推行“胡漢分治”,同時吸收漢族制度治理國家,形成獨特的民族融合模式。
三、政治與文化影響
- 佛教傳播:後趙統治者推崇佛圖澄,大力支持佛教傳播,為佛教中國化奠定基礎。
- 律法制度:頒布《辛亥制度》,規範官吏行為,設立“君子營”吸納漢族士人參與治理。
- 經濟措施:實行屯田制,恢複農業生産,發行“豐貨錢”促進商業流通。
四、重要人物與事件
- 石勒:開國君主,從奴隸逆襲為帝王,推行漢化政策。
- 石虎:後期暴君,大興土木(如邺城宮殿),民不聊生導緻政權衰落。
- 冉闵滅趙:漢人将領冉闵于350年篡位建立冉魏,頒布“殺胡令”,終結後趙統治。
五、曆史評價
後趙的統治體現了十六國時期民族沖突與融合的複雜性。其興衰反映了胡漢政策平衡的重要性,暴政導緻的迅速崩潰也為後世提供治國教訓。在文化上,其對佛教的推動深刻影響了北朝宗教發展。
參考資料:
- 曆史紀年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
- 《晉書·載記第四至第七》(中華書局點校本)
- 《資治通鑒·晉紀》(司馬光著)
- 中國佛教協會官網《佛圖澄與後趙佛教》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可直接引用的線上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讀秀)或正史原文進一步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後趙是十六國時期的重要政權,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後趙(319-351年)是十六國時期羯族首領石勒建立的政權,國號為"趙",因與劉曜建立的"前趙"并存,史稱後趙。其疆域鼎盛時覆蓋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及陝西等地區。
二、政權沿革
-
建立過程
石勒原為前趙将領,319年脫離前趙自立為趙王,定都襄國(今河北邢台)。329年滅前趙,330年正式稱帝。
-
統治更疊
- 石勒時期(319-333年):推行胡漢分治,重用漢臣張賓,發展農業,國力強盛。
- 石虎篡位(334年):遷都邺城(今河北臨漳),殘暴統治導緻民變四起。
- 冉闵滅趙(350年):石虎養孫冉闵屠滅石氏,建立冉魏,後趙名存實亡。
三、政治特征
- 民族政策:實行"胡漢分治",設大單于管理胡人,漢人沿用州郡制。
- 經濟措施:減輕賦稅,推行戶調制(每戶年繳絹二匹、谷二斛),重視農業生産。
- 文化融合:設立太學,恢複九品中正制,促進胡漢文化交流。
四、滅亡原因
- 石虎大興土木(如邺城華林苑工程征發40萬民夫),導緻"百姓失業,十室而七空"。
- 皇室内鬥激烈,石遵、石鑒等為奪位相互殘殺。
- 冉闵頒布《殺胡令》,引發民族仇殺,最終被前燕所滅。
五、曆史評價
後趙是首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其漢化政策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先例。但後期暴政導緻"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加速了北方人口南遷。
别人正在浏覽...
白石飛仙筆陡秉陽長祖車馬盈門弛慢尺子舛互出海從父從宦觕惡道禮得馬折足低水位楯橹二季梵經革昊過防毫厘千裡黃發期幻眇夾布子迦羅沙曳焦衰膠粘劑基階精志救生圈捐募壼則兩可藜藿陵折麗形滅熄魔王藕灰炮撚樸壹潛水艇凄悼泣前魚三月不知肉味奢太石鼻師帥始作俑者熟話梳翎殊目悚怍踏踘讨店桃楫疼惜誣绐香火姻緣小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