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rticles;literary composition]∶文章
惠文翰凡數十首。——《三國志·孫贲傳》
(2) [official documents and correspondence]∶指公文書信
元敬掌文翰,號稱職。——《新唐書·薛收傳》
(1).文章;文辭。《晉書·劉伶傳》:“未嘗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頌》一篇。” 唐 韋應物 《扈亭西陂燕賞》詩:“況逢文翰侶,愛此孤舟漾。” 清 蔣士铨 《一片石·宴閣》:“即煩他二人文翰,成我墓志。”《紅樓夢》第七九回:“這 夏 家小姐十分俊俏,也略通文翰。”
(2).公文信劄。《晉書·溫峤傳》:“拜侍中,機密大謀,皆所參綜,詔命文翰,亦悉豫焉。”《新唐書·薛收傳》:“ 元敬 掌文翰,號稱職。”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按 唐 舊説,禮部郎中掌省中文翰,謂之南宮舍人。”
(3).鳥名。即錦雞。《逸周書·王會》:“ 蜀 人以文翰。文翰者若臯雞。” 孔晁 注:“鳥有文彩者。”
文翰一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核心含義,其釋義與曆史文獻記載高度一緻,主要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闡釋:
指具有文學性的著述或典雅的文辭,屬書面語中的雅稱。
典籍佐證:
《晉書·溫峤傳》載:“峤文翰清麗,名重一時。” 此處的“文翰”即指溫峤所撰寫的文章文采斐然。
《漢語大詞典》釋義“文翰”為“文章;文辭”,強調其文學屬性(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指古代官方文書或書信往來,屬公務文書範疇。
典籍佐證:
《南史·孔奂傳》雲:“奂少好學,善屬文,經史百家,莫不通涉,沛國劉顯時稱學府,每與奂讨論,深相歎服,乃執奂手曰:‘昔伯喈墳素悉與仲宣,吾當希彼蔡君,足下無愧王氏。’所保書籍,尋以相付。” 其中“屬文”即涉及公文寫作能力。
《辭海》明确将“文翰”釋為“公文信劄”(來源: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文翰”屬複合詞:“文”本義為紋理,引申為文字、文章;“翰”原指鳥羽,後借指筆毫、書寫。二者結合後,自魏晉南北朝起成為文章與公牍的統稱,多見于史書與文集。現代漢語中雖使用頻率降低,但仍保留于研究文獻與曆史語境中。王力《古代漢語》指出此類雙音節詞在六朝時期大量出現,反映漢語詞彙的雙音化趨勢(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參考文獻:
“文翰”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文章與文辭
指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或優美的文字表達。如《晉書》記載劉伶“未嘗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頌》一篇”,唐代韋應物詩句“況逢文翰侶”均體現此義。
公文書信
特指官方文書或正式信函。例如《新唐書》提到薛收“元敬掌文翰,號稱職”,《三國志》中孫贲“惠文翰凡數十首”也屬此類。
二、引申含義
三、古籍溯源
“翰”本義為長而堅硬的羽毛(如《說文解字》釋“天雞赤羽”),後借代書寫工具,衍生出“文翰”一詞,體現文字與書寫的關聯。
例句參考
按證卑贊廷式博古不羞見草書讒疵祠容叢猥存亡續絶撮壤旦過僧丹藕道德判斷凋敝地産滴水不羼斷山番兵幡兒販官非子風承哥老會孤堆過零丁洋蕙棠叫喚屆時旌帛禁刑日祲尋緝兇哐當賫志聯事臨朝稱制淩慢路心麻絙馬蓼墨曹都統南為排隊論千奴共一膽起貨人火戎務三大運動沙籠世族疏舛熣燦讨滅停儅團體操亡去侮法纖人獻飨逍遙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