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祭起符箓。 唐 顧況 《步虛詞》:“飛符超羽翼,焚火醮星辰。” 明 單本 《蕉帕記·相逢》:“喜 麻姑 此日飛符,使 樂昌 今朝完鏡。”
(2).指符箓。 元 柳貫 《為蔣英仲作顔輝畫青山夜行圖歌》:“固應 豐城 牛鬥墟,龍劍夜出乘飛符。”
(3).急速傳送的兵符。 明 何景明 《漢将篇》:“飛符插羽募精強,速營列陣掃邊疆。”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誅妖檄文》:“且也千裡徵調,飛符迅急,千山萬水,跋涉從戎,露宿風餐,辛勤畢備。”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飛符漢語 快速查詢。
飛符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三類釋義:
一、軍事領域指緊急調兵憑證 古代戰争中,飛符特指加蓋印信的緊急軍事文書,用于快速傳遞調兵指令。《漢語大詞典》記載其形制為“剖竹為符,中分為二,朝廷與将領各執其一,遇急則合符發兵”,體現了古代兵符制度的核心功能。
二、道教文化中的法術象征 在道教典籍中,飛符指代可驅使神靈、溝通天地的符箓。《雲笈七籤》描述其為“以朱砂繪篆文于黃帛,焚化後可達上蒼”,屬于齋醮科儀中的重要法器,此類符咒至今仍在部分道教活動中傳承使用。
三、詩詞文學中的動态意象 古代文人常借“飛符”營造藝術意境,如李白《塞下曲》中“邊月隨弓影,飛符帶箭寒”的描寫,此處通過符令飛傳的場景,強化了戍邊将士的緊迫感,成為唐詩中頗具代表性的戰争意象載體。
“飛符”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解釋:
宗教/法術場景中的符箓
軍事領域的快速傳令
清代金融術語
注意:部分詞典(如、3)将其引申為“形容文采飛揚的成語”,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擴展釋義,需結合上下文謹慎使用。
飚車桲椤部星彩陶文化地理環境二皇符法光譽顧姑郭巾孤凄骨殖豪毅恒事橫墜鶴籞合作化紅紅火火鴻禧囏阨監事季常之懼戒懲揭開金翅擘海軍标檻棂窺伺鹍鵬爛損兩虎陵忽菱角磨作雞頭孖舲艇泥鳅狗子疲瘦破譯錢封搶嘴青荃求知若渴觑絕日行千裡孺亭襦缊扇繖省郎師匠世物時主守尉殊深轸念遡遊讨笤騰聞恫怨婉靜違啎暇日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