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綸巾的意思、綸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綸巾的解釋

[black silk ribbon scarf] 古代用青絲帶做的頭巾,又名諸葛巾

詳細解釋

冠名。古代用青色絲帶做的頭巾。一說配有青色絲帶的頭巾。相傳 三國 蜀 諸葛亮 在軍中服用,故又稱諸葛巾。《晉書·謝萬傳》:“ 萬 著白綸巾,鶴氅裘,履版而前。既見,與帝共談移日。” 宋 蘇轼 《念奴嬌·赤壁懷古》詞:“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元 薩都剌 《題高秋泉詩卷》詩:“綸巾北窗下,倦可枕書眠。” 清 孫枝蔚 《次韻答鄧孝威》之七:“非關苦憶舊鄉鄰,曾被綸巾笑幅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綸巾是中國古代一種标志性的頭巾,其名稱與形制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釋其義:


一、詞義解析

“綸巾”一詞中,“綸”本指較粗的絲線或青絲帶(《說文解字》:“綸,青絲绶也”),“巾”為裹頭織物。合稱指以絲帛或葛布制成、配有青色絲帶的頭巾。其核心特征在于材質(絲/葛)與裝飾(垂帶),區别于普通布巾。例如《古代漢語詞典》明确釋義為“古代用青絲帶做的頭巾”。


二、形制與特征

典型綸巾為幅巾樣式,前覆額頂,後垂兩帶,材質輕透。據《辭海》記載,其形制可追溯至漢末,以“葛巾”“缣巾”為雛形,後因名士佩戴而演變為“綸巾”專稱。明代《三才圖會》所繪諸葛亮像中,綸巾呈軟胎、無檐狀,印證其簡潔雅緻的風格。


三、曆史與文化象征

  1. 名士風範:魏晉至宋明,綸巾是文人隱士的象征。如《晉書》載謝安“著白綸巾”,蘇轼詞中“羽扇綸巾”塑造周瑜儒将形象,均凸顯其脫俗氣質。
  2. 諸葛亮符號:因《三國演義》藝術渲染,綸巾與諸葛亮形象深度綁定,成為智慧與淡泊的視覺符號。故宮博物院藏明人《諸葛亮像軸》即以此裝束定型。

四、文獻佐證與演變

宋代《事物紀原》稱“諸葛亮軍中服綸巾”,而《朱子語類》考證其源于東漢幅巾。至明代,綸巾仍見于士人便裝,如定陵出土明神宗“金冠配綸巾”實物(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印證其禮儀性與日常性并存。


權威參考來源:

  1.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3. 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及《晉書》相關記載
  4. 故宮博物院官網 - 明代服飾專題
  5. 中國國家博物館 - 定陵絲織冠服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綸巾”是古代一種頭巾樣式,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1. 讀音與構成
    拼音為guān jīn(注意“綸”在此處不讀lún),由青色絲帶編織而成,屬于“幅巾”的一種。

  2. 别名與起源
    因三國時期諸葛亮在軍中常佩戴,故又稱“諸葛巾”,後成為儒将的典型裝束。


二、曆史與文化意義

  1. 象征性
    綸巾與羽扇搭配,體現文人名士或軍事統帥的儒雅風範,如蘇轼《念奴嬌》中“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2. 文獻記載

    • 《晉書·謝安傳》提到謝萬“著白綸巾,鶴氅裘”;
    • 《三國演義》描述諸葛亮“頭戴綸巾,身披鶴氅”,塑造其超凡形象。

三、常見誤讀說明

部分資料(如成語“綸巾”讀lún jīn)可能涉及特殊語境,但作為獨立詞語時,标準讀音為guān jīn。


綸巾是青色絲帶頭巾,與諸葛亮關聯密切,兼具實用性與文化象征,常見于詩詞和史書,代表智慧與儒雅氣質。

别人正在浏覽...

案無留牍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寶華跋涉山川兵戈慚赧草木蕭疏風物公格爾山詭秘莫測孤月駭恨害事黃齑淡飯畫樯華實相稱滑疑浃日精工景宿倨曲靠枕寬語冷處理連草兩都連婣曆觀流淚麻包沒衛玫柱綿劇明恪莫然曩列拏雲握霧牛馬牆女師番禺篬筤君牽誘凄洏權星桡桡埽迹賞笑生态沈幾嗣母司儀遂乃汰迹踏踐通雅王叟轅車聞雷文彰小視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