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去職位。《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天子曰:‘倉廪既空,民貧流亡,而君欲請徙之,搖蕩不安,動危之,而辭位,君欲安歸難乎?’” 唐 韓愈 《送楊少尹序》:“昔 疏廣 、 受 二子,以年老一朝辭位而去。”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二》:“兩府果能益國,雖增祿十倍,不足辭;苟為不能,當辭位,不當辭祿。”
“辭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主動辭去官職或職位,強調個人因特定原因放棄原有職務的行為。古代多用于官員離職,現代也可泛指離開工作崗位。
辭官、卸任、退位、請辭。
若需更多曆史案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史記》《韓愈文集》等文獻。
辭位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辭去某個職位或地位。它的辭義通常包含了放棄、離開、辭退等意思。
辭位的第一個字“辭”是由辛部和次廣四畫組成,表示言語的意思;第二個字“位”則由人部和立八畫組成,表示人站立的意思。
《辭位》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劉備《出使留守征伐上琮奏論》之中,後來成為日常用語。在繁體字中,“辭”字的寫法為「辭」,而“位”字則沒有變化。
在古代寫法中,辭位的第一個字“辭”寫作 “辤”。而“位”字沒有變化。
1. 他不滿意公司的管理方式,決定辭位離開。
2. 在辭位之後,他将會尋找新的機會。
1. 排位:指按照規定或者次序來排定位置。
2. 離位:指離開原有的位子或地方。
3. 偏離:指偏離原有的位置或方向。
辭職、離職、辭退
擔任、就職、任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