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君長對外交往時的自稱。《禮記·曲禮下》:“其在 東夷 、 北狄 、 西戎 、 南蠻 ,雖大曰子。于内自稱曰不穀,于外自稱曰王老。” 孔穎達 疏:“四夷之君去王遠,由有歸往之義,賢始得為長,故以王老為稱也。”
(2).對老者的敬稱。 唐 司空圖 《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詩之七:“白衫裁袖本教寬,朱紫由來亦一般。王老小兒吹笛看,我儂試舞爾儂看。”
“王老”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根據《禮記·曲禮下》記載,古代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等少數民族的君長,在對外交往時自稱“王老”,對内則稱“不穀”。這種稱呼源于周代禮制,因四夷之君遠離中原王朝,需通過“歸往之義”體現賢能者方可為長的地位。
作為漢語常用詞,“王老”由“王”(尊貴)和“老”(年長)組合而成,表示對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老者的尊稱。例如唐代司空圖的詩句中,用“王老”指代受人尊敬的長者。
現代語境中,“王老”多用于第二層含義,常見于文學或口語中對資深人士的尊稱(如“王老師”)。其詞源可能融合了古代官員尊稱與民間口頭語的演變。
《王老》這個詞可以指代姓王的人,也可以作為對男性的一種親切稱呼。在中國的文化中,對長輩或者年長的人經常使用這樣的稱呼,表示尊敬和親近。
《王老》這個詞的部首是“王”,拆分後的筆畫為4畫(點、一、丨、丨)。
《王老》這個稱呼來源于中國的尊敬之文化傳統,一般用于尊稱姓王的年長男性。
《王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王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些不同于現代,但是對于《王老》這個詞來說,在古代并沒有太大變化。
1. 王老有着豐富的人生經驗,我們應該虛心向他學習。
2. 我們一起去看望王老吧,他是我們的好朋友。
1. 王氏:指姓王的家族或家庭。
2. 老人:指年長的人,常用于尊稱對方。
3. 王爺:對王族後代或王位繼承者的尊稱。
老先生、老爺、叔叔、阿伯
小夥子、年輕人、大兄弟、姐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