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疾雷不暇掩耳的意思、疾雷不暇掩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疾雷不暇掩耳的解釋

同“ 疾雷不及掩耳 ”。 晉 傅玄 《傅子·阙題》:“我欲戰而彼不欲戰者,我鼓而進之若山崩河溢,當其衝者摧,值其鋒者破,所謂疾雷不暇掩耳,則又誰禦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疾雷不暇掩耳”是一個漢語成語,意為“突然響起的雷聲讓人來不及捂住耳朵”,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極其突然,令人猝不及防。以下是詳細解釋:

  1. 釋義與用法
    形容事件發生迅速、出乎意料,強調突發性和難以防備的特性。多用于軍事、競争或突發情境中,例如描述戰術突襲或意外變故。

  2. 出處
    主要有兩處文獻記載:

    • 晉代傅玄《傅子·阙題》提到:“我鼓而進之若山崩河溢……所謂疾雷不暇掩耳”;
    • 《淮南子·兵略訓》中也有類似表述:“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迅雷不及掩耳(更常用)、措手不及;
    • 反義詞:慢條斯理、從容不迫。
  4. 例句

    • 古代兵法講究“兵貴神速,以疾雷不暇掩耳之勢克敵”;
    • 現代用法如:“公司突然宣布裁員,猶如疾雷不暇掩耳,員工毫無準備。”

提示:此成語在口語中更多使用變體“迅雷不及掩耳”,兩者含義相同,但需注意書寫時“暇”與“及”的用字區别。

網絡擴展解釋二

疾雷不暇掩耳:詞義解析

《疾雷不暇掩耳》是一句成語,意為“閃電快得連遮住耳朵的時間都沒有”。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某種事物快速到來,速度之快難以置信。它通常用來形容動作迅速、極為迅疾的場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

《疾雷不暇掩耳》由1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疒(疔字旁)雷寸口(頁字底)心戶(戶字底)耳亠阝疒車月攵”,共計29個筆畫。

來源及繁體

《疾雷不暇掩耳》最早出自《漢書·光武中興傳》:“若先帝之崩,震動京師,疾雷不暇掩耳。”後來,這個成語被廣泛使用,成為常用的固定搭配。繁體字形為「疾雷不暇掩耳」。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疾字的寫法為「疒」加上「乙」旁,而「雷」字則是由「田」形旁,上面加上「升」字旁構成。「不」字則是由「一」旁加上「步」字底部。掩字則是由「手」字旁上面加上「赢」字。

例句

他的速度猶如疾雷不暇掩耳,一眨眼就消失在了遠處。

組詞

疾風、雷鳴、不避、暇日、掩護、耳聞等。

近義詞

如飛電般、速度奇快、迅捷無疑等。

反義詞

緩慢、遲緩、不快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