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削的意思、改削的詳細解釋
改削的解釋
删改。《南史·齊紀上論》:“近秘書監 顔師古 博考經籍,注解《漢書》,已正其非,今隨而改削雲。”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下:“諸子納其父行實與 淑 ( 李淑 ),求神道碑文。 淑 怨 堯佐 素不薦引,雖納其潤賂,文有譏薄之意。 陳 ( 陳堯佐 )子哀訴求為改削,終不從。” 魯迅 《書信集·緻黃源》:“《論壇》謅了兩篇,今寄上。如有不妥之處,請編輯先生改削。”
詞語分解
- 改的解釋 改 ǎ 變更,更換:改變。更(卬 )改。改革。改造。改善。改弦更張。朝令夕改。改編。改寫。纂改。 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削的解釋 削 ā 用刀切去或割去:削皮。削發(?)。刮削。削足適履(把腳削去一塊來適應小鞋,喻遷就或勉強湊合)。 減少,删除:削剔。削職。削損。 像刀削過似的,一般形容陡峭或消瘦:削壁。削立(陡峭壁立)。瘦削。
網絡擴展解釋
“改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ǎi xuē,其核心含義為删改、修整,主要用于描述對文字、文章或作品的修改潤色過程。
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由“改”(修改)和“削”(修剪)組合而成,指通過删減或調整使内容更精煉完善。例如《南史》中提到顔師古注解《漢書》時“隨而改削”,即通過考證修正原文錯誤。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創作、學術修訂等領域。如作家反複修改文章(“好作家常改削自己的文章”),或學者修訂著作(中“用心删節改削,煉成一首”)。
-
近義詞與語境
近義詞為“點竄”,均強調對原有内容的調整。反義詞則指向“保留原貌”的表達方式。
例句參考:
- 文學創作:“一擊不成,忍者改削為砍”(中動作描寫的修改示例)。
- 學術修訂:“隨考證結果改削注解”(引《南史》)。
這一詞語體現了漢語中對精益求精的追求,常見于嚴肅的文字修訂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改削(gǎi xuē)這個詞是指對已經完成的文稿、作品或計劃進行修改和修剪。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攵”(pū)部,表示動作,右邊是“肖”(xiāo)部,表示削減。共有9畫。
《改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寫法。在先秦時期,古人将字寫在甲骨或金屬器上時,為了方便刻寫,常常将複雜的字形進行簡化。所以,可以說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别。
繁體字“改削”在台灣及香港地區通行,它保留了字形簡化前的完整形态,并且在書寫時會保留更多的筆畫。如同字形的差異一樣,繁體字與簡體字在用法上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們的基本含義是一緻的。
以下是一個例句:“這篇文章需要改削,以使其更加流暢和易于理解。”
其他與“改削”相關的詞彙有:“修改”、“修訂”、“潤色”。這些詞的含義都是對原有的東西進行修正和修改。
相對于“改削”的近義詞,反義詞則包括“完善”、“正式”、“無需改動”等。這些詞傳達出與“改削”相反的意思,表示對某個事物的接受程度或滿意程度。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