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删改。《南史·齊紀上論》:“近秘書監 顔師古 博考經籍,注解《漢書》,已正其非,今隨而改削雲。”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下:“諸子納其父行實與 淑 ( 李淑 ),求神道碑文。 淑 怨 堯佐 素不薦引,雖納其潤賂,文有譏薄之意。 陳 ( 陳堯佐 )子哀訴求為改削,終不從。” 魯迅 《書信集·緻黃源》:“《論壇》謅了兩篇,今寄上。如有不妥之處,請編輯先生改削。”
"改削"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書面用語,指對文字内容進行修改、删減或潤色的行為。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史學理論著作,劉知幾在《史通·浮詞》中提出"改削浮詞,直書其事",強調史書編纂需剔除冗餘表述。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改"指變更調整,"削"原指用刀刮除竹簡字迹,二者組合後構成複合動詞,專指對成文材料的修訂過程。
在具體應用中,"改削"包含三個核心要素:一是針對已有文本的操作,常見于文獻校勘領域,如宋代《冊府元龜》記載史官"改削诏敕"的職責;二是強調去蕪存菁的修改目的,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以"改削謹嚴"評價良史筆法;三是帶有書面語體特征,現代多用于學術考據場景,如古籍整理時對異體字的規範化處理。
該詞與相近的"删改""修訂"存在細微差異:《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删改"側重去除錯誤,"修訂"強調系統完善,而"改削"更突出精簡文字的功能性修改。現代權威工具書《辭源》将其列為"校雠學"術語,印證了該詞在文獻學領域的專業地位。
“改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ǎi xuē,其核心含義為删改、修整,主要用于描述對文字、文章或作品的修改潤色過程。
基本定義
由“改”(修改)和“削”(修剪)組合而成,指通過删減或調整使内容更精煉完善。例如《南史》中提到顔師古注解《漢書》時“隨而改削”,即通過考證修正原文錯誤。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創作、學術修訂等領域。如作家反複修改文章(“好作家常改削自己的文章”),或學者修訂著作(中“用心删節改削,煉成一首”)。
近義詞與語境
近義詞為“點竄”,均強調對原有内容的調整。反義詞則指向“保留原貌”的表達方式。
這一詞語體現了漢語中對精益求精的追求,常見于嚴肅的文字修訂場景。
闇彰卑爾根背戾邊域璧彩蔽日遮天筆外法材樹冊印檮杌出豕敗禦大地藝術達官顯宦放年學奮發踔厲呵膠昏酣鑒裁殲滅戰交契金剛堅近就盡思極心沮議狂嗥狂客饋贈蠟火牢牢雷巾力竭靈關黎牛龍瓶鸾俦鸾隻鳳單昧陋蜢虱莫弗晴曦任教如狼牧羊山谷體神變什麼人神藻設身衰冗雙套車順時而動贖帖斯坦福大學糖紙鐵則通階抟翼文修武偃詳允伭贶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