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夾着 泰山 跨越北海。喻不可能做到的事。語本《孟子·梁惠王上》:“挾 太山 以超北海,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剛正》:“挾山超海之力,望此猶輕;迴天轉地之威,方斯更烈。” 明 盧象昇 《與某書》:“某以一身,肩荷七省,何異挾山超海之難。”亦省作“ 挾山 ”。《後漢書·王暢傳》:“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則海内改觀,實有折枝之易,而無挾山之難。”
“挾山超海”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具有明确指向,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成語字面意為“夾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絕對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常用于形容超出人力或能力範圍的極端困難。核心意象通過“山”(泰山)和“海”(北海)的誇張對比,強調任務的不可行性。
經典出處
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孟子以此說明君王若不行仁政,如同讓人完成挾山跨海般不切實際。
曆史引用
唐代劉肅在《大唐新語》中沿用此喻,稱“挾山超海之力,望此猶輕”,進一步強化其“不可能”的語義。
如需更多實例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孟子》原文及唐代典籍。
《挾山超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攜帶山川、跨越大海。形容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氣魄。
《挾山超海》的拆分部首是手和山。手部首是8畫,山部首是3畫。
《挾山超海》最早出現在《史記》的卷二十五,描述楚國将軍項燕順利地帶領大軍跨越巴蜀山脈,順利突破敵軍防線,最終取得勝利。這成為了後來形容勇猛無畏,跨越困難的壯舉的成語。
《挾山超海》的繁體字是「挾山越海」。
古時候,《挾山超海》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意思相同。
他在困境中挾山超海,最終成功完成了任務。
攜山涉水、超越困境、川流不息
攜山跨海、跨域挑戰、背水一戰
退避三舍、畏縮不前、碌碌無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