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頓潦倒。 宋 歐陽修 《送張唐民歸青州序》:“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則往往飢寒困踣之不暇。” 明 劉基 《渡江遣懷》詩:“況我駑蹇質,困踣畏培塿。” 清 唐甄 《潛書·食難》:“然而士之無田,不至于饑餓困踣者,猶賴有此就食之所也。”
“困踣”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ùn bó(注意:标注的“kùn tà”有誤)。其核心含義為困頓潦倒,多用于形容人在生活或境遇中陷入艱難、窘迫的狀态,難以擺脫。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核心
指因貧困、挫折或外部壓力導緻身心疲憊、生活窘迫的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文人、士大夫等群體因時運不濟或社會動蕩而陷入困境(如、的例句)。
構成解析
文學與曆史語境
多用于描述古代士人、官員的落魄境遇。例如:
現代引申
可比喻個人或群體在事業、生活中遭遇重大挫折,長期無法突破的狀态,如“創業困踣”“學術困踣”。
“困踣”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送張唐民歸青州序》等古文原典。
《困踣》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思是陷入困境,束縛無法自拔。該詞的拆分部首為囗和足,筆畫總數為12畫。
《困踣》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由于其含義較為貼切生動,在現代漢語中仍有一定的使用頻率。
《困踣》的繁體字為「困踣」。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較為繁雜,對于《困踣》這個詞,其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無法具體确定。
1. 他的事業陷入了困踣,需要一些幫助來擺脫困境。
2. 學習中的困踣讓我感到很無奈,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解決問題。
困惑、困擾、陷入困境、困頓、躊躇不前
困境、陷阱、窘境、困厄、絕境
自由、順利、解放、寬敞、暢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