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敧倒的意思、敧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敧倒的解釋

歪斜翻倒。《西遊記》第三七回:“香爐敧倒香灰迸,燭架歪斜燭焰煙。”《西遊記》第四三回:“菩薩唸動真言,把淨瓶敧倒,将那一海水,依然收去,更無半點存留。” 清 龔自珍 《乞籴保陽》詩:“相彼蚴蟉梅,風雪壓敧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敧倒”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qī dǎo,主要含義為歪斜、翻倒,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物體因傾斜而倒下或呈現不穩定的狀态,強調形态的歪斜感。例如《西遊記》中描述香爐“敧倒”導緻香灰迸散,或龔自珍詩句“風雪壓敧倒”描繪梅枝被雪壓彎的景象。

  2. 文學用例

    • 宋代蘇轼《書李世南所畫秋景》:“疏林欹倒出霜根”,形容秋日樹木傾斜露出根系的畫面。
    • 清代龔自珍《乞籴保陽》詩:“風雪壓敧倒”,表現風雪中梅枝傾斜欲倒的意境。
  3. 字形與異體字
    “敧”與“欹”為異體字,均讀qī,表傾斜之意。部分文獻中可能混用,如寫作“欹倒”,-3用“敧倒”,但含義相同。

  4. 注意區分形近詞
    “傎倒”(diān dǎo)為另一詞彙,意為“颠倒、錯亂”,與“敧倒”無直接關聯,需避免混淆。

該詞多用于描述自然景物或器物的傾斜狀态,具有古典文學色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西遊記》《蘇轼詩集》等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敧倒》的意思

《敧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傾覆、颠倒。它形容物體或情況因外力作用、運動而傾斜或翻轉。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敧倒》這個詞的部首是“攴”(攵),讀音是“攴(ㄆㄨˊ)”。

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來源和繁體

《敧倒》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字形屬于新造字,因此并不是一個古代傳統的漢字。它是由現代字創造家彙制剛先生所創造的,并在2014年通過“國際漢字信息化組織(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F)第一批次”正式納入到漢字編碼标準中。

繁體字寫作「敧倒」,拆分部首和筆畫數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由于《敧倒》這個詞是近年來創造的字,沒有古時候的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是沒有這個詞彙的。

例句

1. 狂風驟雨,把小船吹得東倒西歪,幾乎要敧倒了。

2. 他在表演高空雜技時,一不小心失去平衡,幾乎要敧倒下去。

組詞

組詞有:傾敧、敧塌、傾颠等。

近義詞

近義詞有:翻倒、翻轉、颠倒等。

反義詞

反義詞有:穩固、堅定、穩定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