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慤實”。樸實。《宋書·孔靈符傳》:“慤實有材幹,不存華飾。”《朱子語類》卷一一五:“慤實有志而又才敏者可與為學。”《紅樓夢》第九三回:“所有奴子 包勇 ,向曾使用,雖無奇技,人尚慤實。”
悫實(què shí)是漢語中形容人品德質樸忠厚的形容詞,核心含義為誠實、敦厚、不虛僞。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及用例角度詳細解析:
《漢語大詞典》
釋為“恭謹誠實;樸實厚道”。
例證: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紅玉》:“衛知生悫實,但付之。”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7卷第614頁。
《辭源》
注“悫”為“誠笃、忠厚”,“實”為“真誠不虛”,合指“品性真誠敦厚”。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第1253頁。
《現代漢語詞典》
标注為書面語,釋義為“誠實;忠厚”。
來源:商務印書館,第7版,第1082頁。
從“心”從“殼”(kè),本義為“心志堅實”。《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悫者,謹也”,強調内心謹慎真誠。
本義為“充滿”,引申為“真實不虛”。二字組合強化了“内在充實而外顯敦厚”的品德特質。
《後漢書·劉般傳》:
“以悫誠笃行,拜太中大夫。”
(以忠厚誠實的品行,授官太中大夫。)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版,卷39。
《宋史·歐陽修傳》:
“性悫實,不為矯飾。”
(品性樸實忠厚,不做虛僞修飾。)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1977年版,卷319。
敦厚、樸讷、誠笃、憨實
狡黠、虛僞、浮華、奸詐
多用于描述人物性格或品德,如:
“他為人悫實,從不欺瞞他人。”(當代文學用例)
常見于書面語及文學作品中,口語中多用“老實”“厚道”替代。
“悫實”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内在真誠與行為敦厚的雙重推崇,是儒家“仁德”思想的具象化表達,至今仍用于褒揚質樸可信的人格品質。
“悫實”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uè shí,其核心含義為樸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由“悫”(意為誠實、謹慎)和“實”(意為真實、不虛)組成,整體強調性格或品質的質樸無華、誠懇可靠。
引證與用法
語境與延伸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對人物品格的書面化評價,如“為人悫實,不事浮誇”。
注意:不同文獻中“悫實”可能寫作“慤實”(異體字),二者含義相同。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義色彩。
彼等禀付不恥裁革蒼黃翻複曹局澶湉乘幹處子賜聽雕僞第一性冬冬聲對義改土高揖關啓轟天裂地皇叔黃蕈恢辦回辔掍殽賈衒節假紀録影片幾先峻阻刻論拉郎配蓼蟲梅三冥觀納寶平蔚碻當情真意切欽惟球燈蛐蟺哥稔惡藏奸如日方中三回九轉三能紗籠善照笙篪升中省訾守阙抱殘蜀帝花順水順風暑暍桃波天産天佑土市晚秋作物無歲心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