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散僚的意思、散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散僚的解釋

散官。《舊唐書·裴度傳》:“夫禦宰相,當委之信之,親之禮之。如於事不效,於國無勞,則置之散僚,黜之遠郡。”《明史·姜士昌傳》:“故雖居散僚,數有論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散僚是古漢語詞彙,指無固定職事的閑散官員,常見于唐代官制語境。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拆解

  1. 散:取“閑散、無固定職守”之意,如《漢語大詞典》釋“散”為“閑散,無事可做” 。
  2. 僚:指“官吏、同僚”,如《說文解字》注“僚,同官為僚” 。

    合稱“散僚”即指無具體職掌的閑職官員。

二、曆史語境特征

唐代官制中,“散僚”多指:

三、文學例證

唐代文獻中常見其用法:

白居易《答劉禹錫》詩雲:“散秩留司殊有味,最宜病拙不才身。”

其中“散秩”即“散僚”類職位的代稱,反映其清閑特質 。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5冊,第6頁)對“散”“僚”的釋義及“散僚”用例。
  2.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中對唐代散職的文學描述。
  3. 《唐代官制研究》(中華書局)關于閑散官職的體制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散僚”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àn liáo,指古代官職中的“散官”,即無固定職事的閑職官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散僚”由“散”和“僚”組成:

2. 散官的定義

散官是一種有官階而無實際職權的虛銜,多用于安置閑職官員或作為加銜。這類官員通常不參與核心政務,但可能享受相應俸祿或榮譽。

3. 曆史文獻用例

4. 綜合釋義

“散僚”常用于曆史文獻中,形容被邊緣化或職權較低的官員。其核心特點是:有官階而無實權,多用于官員調配、貶谪或榮譽性安置。

若有進一步探讨需求,可參考《舊唐書》《明史》等史料中的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般斤别子博物洽聞敕答大步流星當面是人背後是鬼單民颠頂雕墜鼎重殰殈甫田羹藜唅糗悍士話中有話奬護疆澤煎膠續弦監印簡恣嫁犬逐犬極孝狷狹郡主據竊埳蛙利改稅禮賂六案蹓馬蝼蟻貪生陸地蓮鹿耳論救倫質羅馬邏莎傩禳柈杅劈棱簡青竹飙瓊酥窮巷陋室祈望曲引熱地蚰蜒睿圖稍後身個子收稅庶望提包題款屯夕武會試饷米鄉賬枭才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