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官。《舊唐書·裴度傳》:“夫禦宰相,當委之信之,親之禮之。如於事不效,於國無勞,則置之散僚,黜之遠郡。”《明史·姜士昌傳》:“故雖居散僚,數有論建。”
“散僚”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àn liáo,指古代官職中的“散官”,即無固定職事的閑職官員。以下是詳細解釋:
“散僚”由“散”和“僚”組成:
散官是一種有官階而無實際職權的虛銜,多用于安置閑職官員或作為加銜。這類官員通常不參與核心政務,但可能享受相應俸祿或榮譽。
“散僚”常用于曆史文獻中,形容被邊緣化或職權較低的官員。其核心特點是:有官階而無實權,多用于官員調配、貶谪或榮譽性安置。
若有進一步探讨需求,可參考《舊唐書》《明史》等史料中的具體用例。
散僚(sàn lí)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沒有固定職業、沒有穩定收入的人。這些人常常靠做零散的工作來維持生計,沒有所謂的正式職業。
散:散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八點水),并且它有8個筆畫。
僚:僚是一個漢字,它的部首是⼈(人),并且它有13個筆畫。
散僚的來源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代的官員制度。根據曆史記載,當時官員被分為固定編制和散亂編制兩類。固定編制的官員擁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而散亂編制的官員則沒有固定的職業和收入。從這個角度出發,散僚一詞演變而來。
散僚的繁體字為「散僚」。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散僚在古代的寫法為「散僚 」。
以下是幾個使用散僚的例句:
他沒有固定的工作,經常做一些散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
這個城市中有很多散僚,他們尋找各種機會來賺取收入。
由「散僚」組成的其他詞彙有:
散工(sàngōng):謀求散亂工作的人。
散戶(sànhù):沒有固定職業的小規模投資者。
近義詞:
散漫(sànmàn):形容無條理、缺乏紀律的。
閑散(xiánsàn):形容沒有按時工作或生活規律的。
反義詞:
穩定(wěndìng):有規律、不變動的。
規範(guīfàn):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标準進行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