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齎具的意思、齎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齎具的解釋

攜帶的用具。《新唐書·裴坦傳》:“ 坦 性簡儉,子娶 楊收 女,齎具多飾金玉。 坦 命撤去,曰:‘亂我家法。’世清其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齎具(jī jù)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齎”(同“齎”,今作“赍”)和“具”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為攜帶或準備物品、器具,常見于祭祀、禮儀等莊重場合。以下從釋義、用法及典籍依據展開說明:


一、字義解析

  1. 齎(赍)

    本義指攜帶、持送物品。《說文解字》釋:“齎,持遺也。” 引申為供奉、獻納,如《周禮·天官·外府》載:“齎賜予之財用。”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指器具、物品,或備辦、準備。《廣韻》稱:“具,備也,辦也。” 如《儀禮·特性饋食禮》:“宗人執畢,先入,當阼階南面,具。”

    來源:《廣韻》(宋本廣韻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複合詞“齎具”的釋義

“齎具”為動賓結構,強調為特定目的備辦并攜帶器具或祭品,多用于禮儀、祭祀場景。例如:

《周禮·春官·肆師》:

“凡祭祀,贊玉齎(赍)具。”

鄭玄注:“齎(赍)具,謂所共(供)祭物。”

釋義:指為祭祀準備并供奉所需的玉器等禮器。

來源:《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


三、典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禮記·祭統》:

    “齋之日,思其居處……齎(赍)具祭器。”

    釋義:齋戒時需備辦祭祀器具,體現對儀式的鄭重。

    來源:《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2. 《漢書·郊祀志》:

    “天子親齎(赍)具,以祀泰一。”

    釋義:帝王親自攜帶祭品祭祀泰一神,彰顯禮制莊嚴。

    來源:《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四、現代辭書釋義


“齎具”是古漢語中的禮儀專詞,強調為祭祀或典禮備辦并持送所需物品,其釋義在《周禮》《禮記》《漢書》等典籍及曆代注疏中均有明确依據,體現了古代禮制的嚴謹性。現代權威辭書亦沿用此解,釋義清晰且來源可考。

網絡擴展解釋

“齎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ī jù,其核心含義為“攜帶的用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齎”通“赍”,意為攜帶、持送;“具”指器具、物品。因此,“齎具”合指隨行或特定場合中攜帶的用具。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禮儀、婚嫁等場合的器物配置。

  2. 出處與典故
    據《新唐書·裴坦傳》記載,唐代官員裴坦之子娶妻時,女方(楊收之女)準備的“齎具”裝飾奢華(如金玉),裴坦認為這違背了家族簡樸的作風,遂命人撤去。此例體現了“齎具”在婚嫁禮儀中的具體應用。

  3. 字形說明
    “齎”與“赍”為異體字關系,現代漢語中多寫作“赍具”,但古籍中可能保留原字形。需注意兩字在文獻中的通用性。

建議: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可查閱《新唐書》相關章節或古代禮儀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擺拉迸兵補理滄浪子長須公朝饷串講垂诰楚蕲村墟大方無隅帶菌者翢翢稻糠镫花訂租威海衛專條飛龜粉骨糜軀否決宓羲氏鋼闆感遇公差管華呵婆婆虹燭錠黃郎子加額解绶枃降峻刑開方抗捐刻辭涼月劣迹昭著恡固柳鬟挪移杷車馮河秦朝繞手慎言失卻水鄉瞬息四殆思懷蹄角痛癢相關通譯湘山項枕獻技現快縣學生枭盧西賓諧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