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镂刻于金石之上的文辭。《史記·秦始皇本紀》:“金石刻盡 始皇帝 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 始皇帝 ,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這個銅權的一面刻着 秦始皇 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刻辭,和 秦二世 的補刻辭。” 魯迅 《野草·墓碣文》:“我夢見自己正和墓碣對立,讀着上面的刻辭。”
“刻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指镂刻在金石等硬質材料上的文字或文辭,常見于古代碑刻、青銅器等文物。例如:
在部分語境中,可能被引申為過分苛責、挑剔他人言辭的行為(類似成語用法)。例如: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若涉及古代文獻或文物研究,通常指第一種解釋;若用于現代語言表達,需根據上下文分析是否屬于引申用法。
《刻辭》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刻文字或者題字。一個人在木石等物上用刀刻字,可以表達出對某件事物的思考和感受,并傳達給他人。
《刻辭》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刀和言,它的總筆畫數是10畫。
《刻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人們在古代常常使用刀或其他尖利的工具,在木頭、石頭或其他材料上刻下文字或者圖案。
《刻辭》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刻辭」。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刻辭」一詞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它仍然由「刀」和「言」兩個部分組成,表示通過刀刻下的文字來表達某種含義。
1. 他用一把小刀在木頭上刻下了一句詩,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刻辭。
2. 這塊石頭上刻着古代的刻辭,記錄了過去的曆史和文化。
3. 這位書法家的刻辭技藝很高超,每一筆都流暢有力。
刻字、刻木、題字、雕刻
刻書、刻石、刻闆、雕刻
抹字、擦字、塗字、消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