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辭的意思、刻辭的詳細解釋
刻辭的解釋
镂刻于金石之上的文辭。《史記·秦始皇本紀》:“金石刻盡 始皇帝 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 始皇帝 ,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這個銅權的一面刻着 秦始皇 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刻辭,和 秦二世 的補刻辭。” 魯迅 《野草·墓碣文》:“我夢見自己正和墓碣對立,讀着上面的刻辭。”
詞語分解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闆。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等于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 辭的解釋 辭 (辭) í 告别:告辭。辭訣。辭行。辭世。辭别。 不接受,請求離去:辭職。辭呈。 躲避,推托:不辭辛苦。辭讓。辭謝。推辭。 解雇:辭退。 同“詞”。 優美的語言:辭藻。修辭。 講話;告訴:“請辭于
專業解析
"刻辭"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特指古代刻寫在甲骨、青銅器、石碑等硬質載體上的文字記錄。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 核心定義
"刻辭"指用刀具等工具在龜甲、獸骨(甲骨)、青銅器、玉石、竹簡(早期)、石碑等材料上镌刻而成的文字。它是中國古代文字記錄的重要形式,與"墨書"(用筆墨書寫)相對。其核心在于"刻"這一制作工藝和"辭"所承載的文字内容。
二、 詞源與構成
- 刻: 本義為用刀子在物體上雕、鑿、劃,使之留下痕迹或文字。引申為記錄、銘記。
- 辭: 本義指訴訟的供詞,引申為言詞、文辭、語句、篇章。
- 刻辭: 組合起來,即指"镌刻下來的文辭",強調其通過特定工藝固定在載體上的文字信息。
三、 主要類型與曆史背景
- 甲骨刻辭: 主要指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4世紀-前11世紀) 刻寫在龜甲和牛肩胛骨上的占卜記錄和記事文字,是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甲骨文的主體内容。内容涉及祭祀、戰争、田獵、氣象、農業、疾病、生育等,是研究商代社會曆史文化的第一手資料。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 金文刻辭/銘文: 指商周時期(特别是西周至春秋戰國) 鑄刻在青銅器(如鐘、鼎、盤、簋等)内壁或底部的文字。内容多為記述器主功績、祖先勳業、冊命賞賜、盟誓契約、追孝祈福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早期金文多為鑄前刻模而成,後期亦有直接刻劃者。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青銅器綜論》(朱鳳瀚著)。
- 石刻刻辭: 泛指刻在石碑、石鼓、摩崖等石質材料上的文字。如著名的石鼓文(先秦)、秦始皇巡遊天下所立的刻石(秦代)、漢代的碑碣、墓志銘等。内容多為紀功頌德、頒布法令、記錄事件、标識地界、墓主生平傳記等。來源:《中國書法史》(叢文俊等著)、《碑刻文獻學通論》(毛遠明著)。
- 其他刻辭: 還包括刻寫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材料上的文字,雖數量相對較少,但同樣是古代文字的重要遺存。來源:《古文字學導論》(唐蘭著)。
四、 價值與意義
- 曆史價值: 刻辭是研究中國古代曆史(尤其是先秦史)、社會制度、思想文化、語言文字的直接原始史料,具有無可替代的文獻價值。
- 文字學價值: 甲骨文、金文等是漢字發展演變的關鍵環節,為研究漢字的起源、構造(六書)、演變提供了實物證據。
- 書法藝術價值: 不同時期的刻辭展現了獨特的書體風格和镌刻技藝,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重要源頭和組成部分。
- 考古學價值: 刻辭的内容、載體、出土地點等信息,是考古斷代、複原古代社會面貌的重要依據。來源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海》、《中國考古學大辭典》、《文字學概要》(裘錫圭著)。
五、 學科關聯
"刻辭"是古文字學、考古學、曆史學、金石學、書法史等學科的核心研究對象。對刻辭的釋讀、研究構成了這些學科的基礎工作之一。來源:《古文字學》(黃德寬主編)、《金石學》(朱劍心著)。
網絡擴展解釋
“刻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一、基本含義(主流解釋)
指镂刻在金石等硬質材料上的文字或文辭,常見于古代碑刻、青銅器等文物。例如:
-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金石刻辭”即指刻在金屬或石頭上的銘文。
- 魯迅《野草·墓碣文》中提到的“刻辭”也指墓碑上的銘刻文字。
二、引申含義(較少使用)
在部分語境中,可能被引申為過分苛責、挑剔他人言辭的行為(類似成語用法)。例如:
- 形容對他人語言過于嚴苛的批評,如“刻辭傷人”。但需注意,這一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出現,更多見于現代語言場景的引申。
補充說明
- 詞源解析:
- “刻”指雕刻或時間單位(如“即刻”),引申為深刻;
- “辭”指文辭、語言或告别(如“辭行”)。
- 應用場景:
- 考古學中特指甲骨文、金文等古代銘文;
- 文學作品中可象征永恒記錄(如墓志銘)。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若涉及古代文獻或文物研究,通常指第一種解釋;若用于現代語言表達,需根據上下文分析是否屬于引申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半子蔔洛瘥疠常珍巉崱陳挹崇飾辭青辭源道引大盈颠委鼎氣洞穿洞醉恩覆放嬌方巾氣繙書分期撫尺跗蕚載韡告示合眼花粉錢黃滾滾護路驚哀跻身眷想贶餞老相量酒理所必然論據賣青盲雲蠻婆馬酮面土名噪一時沒矢乜乜斜斜七覺分青稞酒清秀戎車上口雙職工書賈疏水箪瓢悚駭闼爾渟澄外貨婉婵穩麗誤譌曉底小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