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rpreter] 給語言互不相通的人做翻譯的人
(1).互譯兩方語言使通曉。《後漢書·和帝紀論》:“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明史·職官志三》:“置譯字生、通事,通譯語言文字。” 夏仁虎 《舊京瑣記·宮闱》:“時宮中恆有外使眷屬入覲,以通譯官皆男子,甚不便。”
(2).指翻譯人員。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海外二奇人》:“後盲于目,不能復治生産,流庽 隩門 為通譯以自給。” 許地山 《綴網勞蛛·黃昏後》:“那時剛要和 東洋 打仗, 鄧大人 聘了兩個 法國 人做顧問,請我到兵船裡做通譯。”
通譯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指在語言不通的雙方之間進行即時口語轉換的行為。
示例:
國際會議中,譯員為中外代表通譯,确保溝通順暢。
權威依據: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将“通譯”釋為“口頭翻譯”,區别于書面翻譯(筆譯)。該用法在翻譯實務領域廣泛認可,如中國翻譯協會制定的《翻譯服務規範》中,将口譯(即通譯)列為專業服務類别之一。
指從事口譯工作的專業人員,屬舊時稱謂,現代多稱“譯員”或“口譯員”。
示例:
清代“通事”即官方通譯,負責外交文書傳譯。
語源考據:
此義可追溯至古代外交機構。據《周禮·秋官》載,周代設“象胥”(即通譯)職掌傳譯四方語言。近代《辭源》亦收錄“通譯”作為職業名稱的用法,特指口語傳譯工作者。
需注意與“翻譯”的廣義性區别:
在學術文獻中(如《中國翻譯史》),二者常按媒介類型嚴格區分。
參考資料
“通譯”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動詞含義
指通過翻譯使不同語言的人相互理解的行為,強調語言轉換的橋梁作用。例如:“他通譯得很好,使雙方溝通無障礙。”
名詞含義
指從事口頭翻譯工作的人,即翻譯者。例如:“對外貿易公司常需雇用通譯人才。”
若需進一步了解“通譯”在不同語境下的具體用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曆史文獻案例。
阿輸迦八面受敵扳龍附鳳報雠暴脹骉骉冰碧餅茶彩杖蠶熟成羣尺璧非寶大翁燈筩點注帝統逢池狗帶绶觀覩桂堂龢驩橫刀躍馬紅包回蕩回塗嘉誨皛耀伽子進善懲惡進禦畿田吉行舉刺雷煥留劍雷米封林塘龍衣緑蕙妙悟迷失凝盻努目彷髴蘋蘩窮北如君舍車保帥攝影師隨時貪青讨笑偷肆土龍沐猴歍欽賢惠痟渴宵田洗結系進忻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