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失卻的意思、失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失卻的解釋

[lose]失去

失卻了一切記憶

詳細解釋

失掉。 唐 王建 《失钗怨》詩:“貧女銅釵惜於玉,失卻來尋三日哭。” 清 李漁 《玉搔頭·抗節》:“隻是一件,從來替婦人寫像的,多要添飾風姿,反失卻本來面目。” 吳組缃 《山洪》三五:“說敵兵都穿的皮鞋,連日走山路,腳闆起泡潰爛,多數寸步難移,失卻了鬥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失卻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指失去、丢掉原本擁有或應該存在的事物或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詞源結構、近義辨析及使用場景四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

指失去、丢掉 某物或某種狀态,強調因疏忽、意外或不可抗力導緻原有事物的缺失。

例句參考:

“他因一時沖動,失卻了晉升的機會。” —— 魯迅《彷徨》

“這場大雨,使隊伍失卻了追擊的最佳時機。” —— 軍事紀實文學《長征》


二、詞源與結構分析

  1. “失”:

    本義為“遺失、錯過”,《說文解字》釋為“縱也”,指失控導緻的丢失(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版)。

  2. “卻”:

    古義含“退卻、去除”之意,此處作助詞強化“失”的動作結果,構成補充式複合詞(來源:王力《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合成詞特征:

    “失”為核心語義,“卻”增強動作完成性,整體帶有被動性 和不可逆性。


三、近義詞辨析

詞語 差異點 典型場景
失去 通用詞,口語/書面皆可用 失去信心、失去聯繫
丢失 側重具體物品的遺失 丢失錢包、證件
失卻 書面化,隱含惋惜或重大後果 失卻良機、失卻本心

四、使用場景與文學性

多用于表達抽象事物 的喪失,含較強情感色彩:

  1. 機遇類:失卻先機、失卻良緣
  2. 精神類:失卻初心、失卻尊嚴
  3. 狀态類:失卻平衡、失卻聯繫

權威文獻佐證: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失卻信仰。” —— 巴金《隨想錄》(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巴金全集》第16卷)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2016:P.1178.
  2.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P.739.
  3. 王力等.《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2014:P.1321.
  4. 巴金.《隨想錄》.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P.89.

網絡擴展解釋

“失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一、基本含義

“失卻”指失去、喪失某物或某種狀态,強調失去的結果及影響。例如:“失卻了一切記憶”“失卻鬥志”等。


二、詳細解釋

  1. 詞源與結構
    由動詞“失”和動賓詞“卻”組成,屬動賓結構成語。
    “卻”本義為“退”或“去掉”,如“退卻”“盛情難卻”,此處引申為“喪失”。

  2. 應用場景

    • 物質層面:失去具體事物(如“銅钗失卻”)。
    • 抽象層面:喪失情感、狀态或機會(如“失卻信心”“失卻鬥志”)。
    • 藝術與記憶:指失去本真或記憶(如“失卻本來面目”“失卻記憶”)。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總結

“失卻”多用于書面語,涵蓋物質與抽象層面的失去,需結合語境使用。其權威解釋可參考《漢典》及文學經典例句。

别人正在浏覽...

拜見錢包攬表征表正髀秋博大成衰牀母槌輪酢敗大九州當路塞點定典範雕镂彫衰第四紀惰懈餓喙方診反射定律分限浮桁供備公輸鈎陳跪獻鶴警穢仙賤婢缣綸堅約焦蒿金屋之選軍港刻骨銘心鎯铛連理杯缭繞力挽狂瀾曼漶凝寂破氣前調起棺人啬夫柔易儒宮乳鵲三複叁天兩地三條九陌束缣跾跾苕苕停潦脫走兔頭麞腦舞弄文墨謝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