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秋月。 南朝 齊 謝朓 《移病還園示親屬》詩:“停琴佇涼月,滅燭聽歸鴻。” 宋 蘇舜欽 《和彥猷晚宴明月樓》之二:“緑楊有意簷前舞,涼月多情海上來。” 清 納蘭性德 《河渎神》詞:“涼月轉雕闌,蕭蕭木葉聲乾。”
(2).七月的異名。《事物異名錄·歲時·七月》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七月曰首秋、初秋、上秋、肇秋、蘭秋、涼月。”
“涼月”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秋天的月亮
指秋季清冷的月光,常用于詩詞中營造靜谧或孤寂的氛圍。例如南朝詩人謝朓的“停琴伫涼月,滅燭聽歸鴻”,以及宋代蘇舜欽的“涼月多情海上來”,均以“涼月”暗喻秋夜的寒意與月色的皎潔。
農曆七月的别稱
據南朝梁元帝《纂要》記載,七月有“涼月”“蘭秋”等雅稱。這一用法屬于古代對月份的婉轉表達,現代較少使用。
在唐代戴叔倫《蘭溪棹歌》“涼月如眉挂柳灣”中,“涼月”被解釋為新月,此處“涼”并非特指秋季,而是形容月光的清冷柔和,與“柳灣”“鏡中看”共同勾勒出江南水鄉的恬靜夜景。
“涼月”的核心含義圍繞秋月和七月别稱展開,詩詞中也可能泛指清涼的月色。具體理解需結合上下文,尤其是古典文學中的季節與意境描寫。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蘭溪棹歌》等古詩,或南朝《纂要》對月份的記載。
《涼月》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可以指代夜晚的月亮或者涼爽的月季。
根據《康熙字典》,涼的部首是冫(冰),月的部首是⺝(肉),兩個字都屬于常用的部首。涼的筆畫數為7,月的筆畫數為4。
《涼月》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常用來形容秋夜的寒涼與月色。它傳達了秋末涼風習習的氣息和月亮的清冷美感。
涼月的繁體寫法是「涼月」。
在古時候,涼的寫法為「涼」,月的寫法為「肀」,可以結合起來寫成「涼肀」。
1. 秋夜,涼月照人。
2. 涼月下,清風徐徐。
3. 月色清冷,給人一種涼意。
涼夜、涼風、涼爽、月色、月亮。
秋夜、涼夜、清冷的月。
夏夜、炎熱的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