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示告誡。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惡者之事,可以戒俗者,願聞垂誥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商 周 之世,則 仲虺 垂誥, 伊尹 敷訓。”《北史·李彪傳》:“祭無主則宗廟無所饗,冢嫡廢則神器無所傳。聖賢知其如此,故垂誥以為長世之法。”
垂诰,漢語複合詞,由“垂”與“诰”二字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垂”本義為“自上而下懸挂”,引申為“流傳、傳留”;“诰”指“古代帝王或尊長對臣屬的告誡文辭”,亦作動詞表“告誡、教導”。二者結合後,“垂诰”意為“流傳後世的訓誡”,特指具有權威性、典範性的教誨或規約。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獻,如《尚書》中“诰”體文書即屬帝王對臣民的訓示,後世引申為經典文獻中的勸谕内容。例如《文心雕龍·诏策》提到“诰以敷政”,強調其教化功能。《辭源》指出,“垂诰”多用于描述儒家經典或聖賢言論對後世産生的指導意義。
現代使用中,“垂诰”多出現在學術研究領域,如史學、哲學著作中引用古訓時,常以“先賢垂诰”指代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傳承。需注意該詞屬書面雅語,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垂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垂示告誡,多用于描述帝王、聖賢或權威者向下傳達訓誡或命令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抱樸子·行品》,文中提到“惡者之事,可以戒俗者,願聞垂诰焉”,意為用負面事例警示世人。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也提到“仲虺垂诰,伊尹敷訓”,指商周時期賢臣通過訓誡輔佐君王。
權威性與應用場景
多用于政治、禮儀或道德教化領域。例如《北史·李彪傳》中強調“垂诰以為長世之法”,即通過訓示建立長久的治國法則。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經典文獻(如《抱樸子》《文心雕龍》)。
蹦縱竄跳不寒而慄策望塵微觸喉代行到盆錢登瀛電針療法點治東挦西撦遏惡揚善風僝雨僽封鎮負氣高駕革蘭氏陽性菌貢主龜符憨蔥鎬池豪酋火筷子夾袋人物焦暑精猛敬諾禁衛九姻克減離宮别館麟鴻門僧免除處罰甯日牛轭疲庸牽紅絲奇斤七日來複任性三巴删繁就簡蛇蠱深讐大恨深惟詩翁榻布貪功天童寺跳蕭同音詞偷桃退潛瓦合往蹇來連威重蝦荒蟹亂香幄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