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诰的意思、垂诰的詳細解釋
垂诰的解釋
垂示告誡。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惡者之事,可以戒俗者,願聞垂誥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商 周 之世,則 仲虺 垂誥, 伊尹 敷訓。”《北史·李彪傳》:“祭無主則宗廟無所饗,冢嫡廢則神器無所傳。聖賢知其如此,故垂誥以為長世之法。”
詞語分解
- 垂的解釋 垂 í 東西一頭挂下:垂楊柳。垂釣。垂直。垂線。垂手(a.表示容易;b.表示恭敬)。垂淚。垂髫(頭發下垂,指兒童)。垂頭喪氣。 敬辭,用于别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垂愛。垂憐。垂詢。 傳下去
- 诰的解釋 诰 (誥) à 古代帝王對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誡,勉勵:自诰。诰誡。 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诰敕(官吏受封的文書)。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垂诰”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垂示告誡,多用于描述帝王、聖賢或權威者向下傳達訓誡或命令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指通過權威(如帝王、聖賢)向下發布告誡、訓示或命令,強調自上而下的規範與教導。
- 拼音:chuí gào(注意“诰”讀作gào,非shè)。
二、來源與用法
-
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的《抱樸子·行品》,文中提到“惡者之事,可以戒俗者,願聞垂诰焉”,意為用負面事例警示世人。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才略》也提到“仲虺垂诰,伊尹敷訓”,指商周時期賢臣通過訓誡輔佐君王。
-
權威性與應用場景
多用于政治、禮儀或道德教化領域。例如《北史·李彪傳》中強調“垂诰以為長世之法”,即通過訓示建立長久的治國法則。
三、常見誤解辨析
- 錯誤解釋:部分資料(如)将其釋為“帝王任命或賞賜”,實為混淆了“诰”與“诏”的差異。“诰”側重告誡,而“诏”更偏向任命或宣告。
- 讀音注意:“诰”正确讀音為gào,非shè,拼音錯誤可能導緻詞義誤解。
四、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垂訓、诰誡、敕令。
- 現代引申:可類比為權威機構發布的規範性文件或重要指示。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經典文獻(如《抱樸子》《文心雕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垂诰(chuí gào)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指皇帝下诏臨幸,并賜予榮譽或特權。下面是關于垂诰的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垂字的部首是工(gōng),诰字的部首是讠(yán)。垂字共有8個筆畫,而诰字共有7個筆畫。
來源:垂诰的含義源自古代中國帝王皇室的行為。帝王會親自頒發诏書表彰功績卓越的臣子或貴族,賜予他們特殊的榮譽和權力。
繁體:垂诰的繁體寫法是「垂誥」。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垂诰的寫法略有不同。垂字的古代寫法為「墜」,诰字的古代寫法為「誥」。
例句:皇帝垂诰,賜予他臣高官爵位。
組詞:垂诰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垂诰之恩、垂诰令等。
近義詞:近義詞包括頒诰、賜诰、頒旨,它們都指皇帝下诏臨幸并給予特權的行為。
反義詞:垂诰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與皇帝行為相關,無法找到一個直接相反的詞語。
希望這些簡要的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如需更多信息,請參閱相關字典或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