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带的用具。《新唐书·裴坦传》:“ 坦 性简俭,子娶 杨收 女,齎具多饰金玉。 坦 命撤去,曰:‘乱我家法。’世清其概。”
“齎具”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ī jù,其核心含义为“携带的用具”。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齎”通“赍”,意为携带、持送;“具”指器具、物品。因此,“齎具”合指随行或特定场合中携带的用具。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礼仪、婚嫁等场合的器物配置。
出处与典故
据《新唐书·裴坦传》记载,唐代官员裴坦之子娶妻时,女方(杨收之女)准备的“齎具”装饰奢华(如金玉),裴坦认为这违背了家族简朴的作风,遂命人撤去。此例体现了“齎具”在婚嫁礼仪中的具体应用。
字形说明
“齎”与“赍”为异体字关系,现代汉语中多写作“赍具”,但古籍中可能保留原字形。需注意两字在文献中的通用性。
建议: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古籍中的用法,可查阅《新唐书》相关章节或古代礼仪类文献。
齎具(jī jù),是一个汉字词汇,常用于古代文献中,形容携带的物品或器具。
齎具的部首是齊(qí),共有20个笔画。
齎具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公孙丑上》一文中。齎具时指携带了必要的装备和物品的行程。
在繁体字中,齎具的写法为「齊具」。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根据不同的时期和地区,齎具的写法也有所差异。比如,唐代将齎具的「齎」写作「-{怡}-」,明清时期则写作「-{嵼}-」。
我出发时带着齎具,准备好了所有需要的东西。
齎物、齎行、齎运
携带、携行、携物
丢失、遗失、失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