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带的用具。《新唐书·裴坦传》:“ 坦 性简俭,子娶 杨收 女,齎具多饰金玉。 坦 命撤去,曰:‘乱我家法。’世清其概。”
齎具(jī jù)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由“齎”(同“齎”,今作“赍”)和“具”二字组成,其核心含义为携带或准备物品、器具,常见于祭祀、礼仪等庄重场合。以下从释义、用法及典籍依据展开说明:
齎(赍)
本义指携带、持送物品。《说文解字》释:“齎,持遗也。” 引申为供奉、献纳,如《周礼·天官·外府》载:“齎赐予之财用。”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华书局影印本)。
具
指器具、物品,或备办、准备。《广韵》称:“具,备也,办也。” 如《仪礼·特性馈食礼》:“宗人执毕,先入,当阼阶南面,具。”
来源:《广韵》(宋本广韵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齎具”为动宾结构,强调为特定目的备办并携带器具或祭品,多用于礼仪、祭祀场景。例如:
《周礼·春官·肆师》:
“凡祭祀,赞玉齎(赍)具。”
郑玄注:“齎(赍)具,谓所共(供)祭物。”
释义:指为祭祀准备并供奉所需的玉器等礼器。
来源:《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
《礼记·祭统》:
“斋之日,思其居处……齎(赍)具祭器。”
释义:斋戒时需备办祭祀器具,体现对仪式的郑重。
来源:《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汉书·郊祀志》:
“天子亲齎(赍)具,以祀泰一。”
释义:帝王亲自携带祭品祭祀泰一神,彰显礼制庄严。
来源:《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齎具:携带器具;备办祭品。”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齎具:准备祭祀用的器物。”
“齎具”是古汉语中的礼仪专词,强调为祭祀或典礼备办并持送所需物品,其释义在《周礼》《礼记》《汉书》等典籍及历代注疏中均有明确依据,体现了古代礼制的严谨性。现代权威辞书亦沿用此解,释义清晰且来源可考。
“齎具”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ī jù,其核心含义为“携带的用具”。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齎”通“赍”,意为携带、持送;“具”指器具、物品。因此,“齎具”合指随行或特定场合中携带的用具。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礼仪、婚嫁等场合的器物配置。
出处与典故
据《新唐书·裴坦传》记载,唐代官员裴坦之子娶妻时,女方(杨收之女)准备的“齎具”装饰奢华(如金玉),裴坦认为这违背了家族简朴的作风,遂命人撤去。此例体现了“齎具”在婚嫁礼仪中的具体应用。
字形说明
“齎”与“赍”为异体字关系,现代汉语中多写作“赍具”,但古籍中可能保留原字形。需注意两字在文献中的通用性。
建议:若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古籍中的用法,可查阅《新唐书》相关章节或古代礼仪类文献。
八千卷楼畚臿边税庯庩僢僢遄速春台丛悴大吵大闹单族大司务垛积堕甑不顾废斥坟仓扶摇共同语广文馆烘腾汇费騞砉见机而作简装交戾解韍金兰友窘苦九方皋眷好俊名巨人良时美景脸殻子辽险灵杠利赢龙飞凤舞慕嫪南譌扭捏铺派七步成章切响散坐善自珍重刹刹胜否省然申舒身心健康十言手脚干净水过地皮湿贴凈望山走倒马翫阅匣剑帷灯相连爱先民协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