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奸讒”。1.讒言。《漢書·五行志上》:“天戒若曰,邪臣往來,為姦讒於 漢 ,絶亡之道也。”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三折:“玉殿金堦,龍争虎鬭,惹起奸讒。” 明 唐順之 《與雷古和提學》:“ 陳君 自束髮,即知苦學砥節。其為翰林,不肯諂屈於權貴人,遂為奸讒所中,而權貴人斥之外藩,繼以夭殁。”
(2).進讒言的奸臣。 宋 蘇舜欽 《夏熱晝寝感詠》:“姦讒囚大幽,上壓九 崑崙 。”蒲劇《薛剛反朝》第一場:“奸臣當道主見偏……龍泉定要除奸讒。”
“奸讒”是一個漢語貶義詞,主要用于描述心機深沉、言辭狡詐,并通過陰險手段陷害他人的行為或人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用法:
行為層面
指用陰險手段謀害他人,常見于因私利或嫉妒心理而采取卑鄙行徑,例如進讒言、挑撥離間等。這種行為往往帶有欺騙性和破壞性。
人物層面
可指代“進讒言的奸臣”或“奸詐狡猾之人”,如曆史典故中的權臣或反派角色。
古代文獻例證
現代語境
多用于書面或曆史題材中,強調人物的陰險特質,例如“秦桧是一個奸讒小人”(造句示例)。
“奸讒”兼具名詞(指奸臣或讒言)和形容詞(描述陰險行為)的雙重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其核心在于“用不正當手段損害他人”,常見于曆史、文學作品中批判不道德行為或人物。
《奸讒》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奸和讒分别是它的部首。奸字的部首是大,讒字的部首是讠。
奸字有6畫,讒字有13畫。奸的構成是頭像人的形狀,下方是兩個較短的“腳”,表示走去;讒的構成則是一個人加上兩個斤字旁,表示說話。
《奸讒》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用于形容行為不誠實、用心不良、故意挑撥離間的人。
在繁體字中,奸和讒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奸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構造是由鹹字旁和兩個勹字旁組成。而讒字的古代寫法則是由谷字旁和兩個喪字旁組成。
以下是使用《奸讒》這個詞語的例句:
與《奸讒》相關的組詞包括:奸詐、奸邪、奸險、讒言、讒诋。
《奸讒》的近義詞有:奸猾、奸詐、奸邪、奸詭。
與《奸讒》相反的反義詞有:忠誠、正直、坦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