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果實的一種名稱。凡草木結實時,有狹長的果皮包裹着,至成熟時,皮自破裂而籽出者,統稱莢物。《周禮·地官·大司徒》:“四曰墳衍,其動物宜介物;其植物宜莢物。” 鄭玄 注:“莢物,薺莢,王棘之屬。” 賈公彥 疏:“薺莢,即今人謂之皂莢。”
“莢物”是植物學中的一個術語,指一類具有特定形态特征的果實,以下是詳細解釋:
莢物指植物果實成熟時,由狹長果皮包裹種子,成熟後果皮自然破裂以釋放種子的統稱。其核心特征包括:
《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其植物宜莢物”,鄭玄注“莢物”為薺莢、王棘等,賈公彥進一步解釋“薺莢即皂莢”。說明該詞在古代已用于描述特定植物分類。
莢物不僅是形态描述,還反映古人對植物特性的觀察。例如,榆莢因形似錢币,曾被稱為“莢錢”。此外,部分莢物(如皂莢)在古代具有實用價值,用于清潔或藥用。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釋義與現代植物學定義,主要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高權威性來源。
【詞義解釋】
《莢物》是一個詞語,指的是有殼或者有外包裝的物品,特指植物的果實或者豆類的果莢。
【部首和筆畫】
《莢物》由“艹”和“屬”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艹”是由4畫組成,“屬”是由9畫組成。
【來源】
《莢物》這個詞語的來源比較明确,它由“莢”和“物”兩個字組合而成。據考證,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
【繁體】
《莢物》的繁體字為「莢物」,兩個字的字形比較類似,隻是在“艹”和“屬”的部分有些細微差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筆畫和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據古籍記載,在古代寫作《莢物》時,“莢”字的“艹”部分常常用更加簡化的形狀來表示,而“物”字的筆畫也較為繁瑣。
【例句】
1. 這些果子的莢物裡面裝滿了甜美的果肉。
2. 農民正在收割豆類,将收獲的莢物清洗整齊後上市。
3. 孩子們正在野外玩耍,撿拾着地上落下的莢物。
【組詞】
莢果、莢花、莢葉、豆莢、莢果樹
【近義詞】
莢果、豆莢、果殼
【反義詞】
果肉、種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