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搖着有柄小鼓。《後漢書·祭祀志中》“八佾舞《育命》之舞” 劉昭 注引 三國 魏 劉劭 王象 《皇覽》:“唱之以徵,舞之以鼓鞉,此迎夏之樂也。”
"鼓鞉"(gǔ táo)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特指中國古代的一種小型搖鼓類打擊樂器。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字形與基本釋義
"鼓"為動詞,意為敲擊;"鞉"(亦寫作"鼗")指帶柄的小鼓,兩側綴有耳槌,搖動時耳槌自擊鼓面發聲。合稱"鼓鞉"即表示搖動這種樂器的動作,或代指該樂器本身。其形制類似後世民間所用的"撥浪鼓"(貨郎鼓),屬體鳴樂器。
二、文化背景與典籍記載
據《詩經·商頌·那》記載:"鞉鼓淵淵,嘒嘒管聲。" 此處"鞉鼓"指鞉與鼓合奏,用于商朝宗廟祭祀,體現其早期禮樂功能。
《周禮·春官》将"鞉"列為"小師"掌管的樂器之一,屬"六鼓四金"之外的輔助樂器,常與磬、祝等配合使用。
三、學術考據與演變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釋"鞉":"鞀,遼也。從革,召聲。鞉或從兆,鞉或從鼓從兆。" 指出其異體字為"鞀""鼗",并強調其"持柄搖之,旁耳還自擊"的發聲原理。漢代以後漸稱"鼗鼓",形制延續至明清時期。
權威參考文獻:
“鼓鞉”是古代打擊樂器的一種,其解釋可綜合多個來源梳理如下:
“鞉”(音táo)通“鼗”,指帶柄的小鼓,兩側綴有耳槌,搖動時耳槌擊打鼓面發聲,形似現代的撥浪鼓。而“鼓鞉”即指搖奏這種樂器的動作或樂器本身。
“鼓鞉”是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的古代樂器,其形制輕便,聲音清脆,多用于禮樂、軍事等正式場合。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說文解字》《釋名·釋樂器》等典籍。
暗蛩傲縱百啭千聲逼切瘥疠昌泰成習遲疑顧望船東帶攜大覺金仙妲語點破睹當飯廠房差房省風車雲馬豐筋多力感泣赓衍故墓鶴仗婚戚溷濁鹣鲽見戶兼之狡很金荷極情盡緻課口牢狴量鑿正枘骊唱禮花貍物龍盞驢生機角甕生根沐腫枿芽偏校平樂苑乾吉喬峰起局啓牖雀鼠耗羶行屍皮熟肚肆言詈辱太平門退尋唾取瓦影險妒西朝細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