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攘外的意思、攘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攘外的解釋

排除外患。 明 張居正 《陳六事疏》:“臣聞帝王之治,攘外必先安内。” 清 黃遵憲 《大獄》詩之一:“陰謀圖一逞,攘外計何愚。” 鄭振铎 《集外·漩渦》:“ 中國 的内亂全都是帝國主義者們在作祟,在暗地裡指揮着。所以要安内必須先攘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攘外”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rǎng wài,其核心含義是排除外患,常指抵禦外來侵略或解決外部威脅。

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攘外”源自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中的“攘外必先安内”,意為通過穩定内部來應對外部威脅。詞中“攘”指排除、抵禦,“外”即外部勢力或危機。

  2. 用法與搭配

    • 常見短語:“攘外安内”或“安内攘外”,強調處理内外事務的策略順序。例如:“帝王之治,攘外必先安内”(張居正)。
    • 反義詞:“安内”,即穩定内部。
  3. 曆史與擴展
    這一概念在近代常被用于讨論國家治理。如鄭振铎提到:“中國的内亂需先攘外”(《漩渦》),反映特定曆史背景下對抵禦外敵的重視。

  4. 例句參考

    • “當今我國應同步展開‘既攘外又安内’的大謀略。”
    • “魏公安内攘外,舉賢任能,緻政通民和。”

“攘外”多用于政治或戰略語境,強調應對外部威脅的主動性,且常與内部治理結合讨論。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攘外的意思

《攘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排除外敵、驅除外來侵略者、保護國家安全。

拆分部首和筆畫

《攘外》的拆分部首是手,拆分筆畫數為7畫。

來源

《攘外》一詞出自《周易·系辭上篇》:“況複有大道至簡而易也,其用典則告諸外助以動靜之真,是故攘外而安内。”意為排除外患以确保内部安定。

繁體

《攘外》的繁體字為「攘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漢字中的《攘外》可寫作「攘外」。在古代字體中,字形形态可能存在差異。

例句

1. 為了維護國家安全,我們必須要做好攘外工作。

2. 攘外亦是安内的基本策略。

組詞

1. 攘外才能安内

2. 攘除外患

3. 攘清揚自守

近義詞

排除外患、驅敵外畏、防患于未然、抗外侵

反義詞

納外是策、納賢納士、外患未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