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參漏的意思、耳參漏的詳細解釋
耳參漏的解釋
見“ 耳三漏 ”。
詞語分解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 參漏的解釋 見“ 參鏤 ”。
專業解析
"耳參漏"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而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曆史典籍的特定描述,特指春秋時期晉文公(公子重耳)的生理特征。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詞義解釋
- 耳: 指耳朵。
- 參: 古同“叁”,即數字“三”。
- 漏: 本意指孔穴、洞。此處指耳道或耳孔。
- 合義: “耳參漏”字面意思是指“耳朵上有三個耳孔”。這是對晉文公重耳天生異相的一種描述,意指他每隻耳朵上有三個耳道(或耳孔),而非通常的一個。這種異相在古代常被視為聖賢或天命之人的标志。
二、 曆史出處與背景
此描述最早見于記載春秋史事的權威史書:
-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重耳流亡至曹國時,“曹共公聞其骈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 此處雖未直接提“耳參漏”,但提到了他另一個異相“骈脅”(肋骨緊密相連如一片),為後世描述其整體異相提供了背景。
- 《史記·晉世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确記載:“重耳…生而重瞳,謂之重耳。及長,賢,…骈脅。” 這裡提到了“重瞳”(兩個瞳孔)和“骈脅”。雖然《史記》正文未直接寫“耳參漏”,但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引用了更早的文獻對此進行補充注釋。
- 《史記索隱》引《屍子》:唐代司馬貞在為《史記》作注(《史記索隱》)時,引用戰國時期魯國屍佼所著《屍子》的記載:“(重耳)骈脅,耳參漏。” 這是“耳參漏”一詞最直接、最著名的文獻來源。司馬貞指出,正是因為有“耳參漏”這個特征,才被命名為“重耳”(字面意思可理解為“重複的耳朵”或“耳朵有異”)。
三、 引申意義與文化内涵
“耳參漏”作為對晉文公重耳的特殊生理描述:
- 象征天命與不凡: 在先秦及秦漢時期,非凡人物的出生常伴有異相(如舜目重瞳、劉邦股有七十二黑子等),“耳參漏”與“重瞳”、“骈脅”一起,被視作晉文公日後成就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天命征兆。
- 用于人物指代: 在後世文獻或文學作品中,“耳參漏”有時被用作晉文公重耳的一個代稱或特征标籤,強調其傳奇色彩和非凡出身。
- 相術術語: 在中國古代相術體系中,特殊的耳相也被認為與命運相關。“耳參漏”作為一種極其罕見的耳相,自然被賦予了特殊的解讀。
參考文獻來源:
-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重耳流亡及“骈脅”事,為理解其異相背景的核心史料。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春秋左傳注》。
- 《史記·晉世家》:司馬遷對晉文公生平的标準記錄,提及“重耳”命名及“骈脅”。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
- 《史記索隱》(唐·司馬貞撰):在注釋《史記·晉世家》時,引用了《屍子》關于重耳“骈脅,耳參漏”的記載,是“耳參漏”一詞的關鍵出處。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附三家注。
- 《屍子》(戰國·屍佼撰):原書已佚,其關于重耳“耳參漏”的記載通過《史記索隱》得以保存。相關輯本可參考《屍子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網絡擴展解釋
“耳參漏”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耳三漏”相同,指代一種特殊的生理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搜索結果後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耳參漏”中的“參”通“三”,“漏”指孔穴,字面意為“耳朵有三個孔洞”。這一描述特指兩耳各有三個耳孔的異相,常見于古代文獻對聖賢或神異人物的記載中。
2.文獻出處
- 《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禹耳參漏,是謂大通”,指大禹因耳有三孔而具備超凡的感知能力,象征通達天意。
- 《尚書帝命驗》和葛洪《神仙傳·老子》中,老子也被描述為“耳三漏”,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異相與聖人的關聯。
3.文化象征
在古代相術和神話中,“耳參漏”被視為聖人的标志,代表智慧、通靈或天命所歸。例如大禹治水、老子傳道等傳說中,均通過此類異相突出人物的非凡性。
4.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解讀,屬于生僻字詞範疇。其相關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多用于探讨古代文化、神話或人物傳記。
“耳參漏”是古代對耳部異相的描述,具有鮮明的神話色彩和文化象征意義,需通過文獻考據理解其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敖惱百孫院暴飲暴食别擇筆頭財覽菜蚜舂槀動向發球飛鳐風娲酚醛塑料桂椒桂輪汗粒灏博戶竈狡狠交換價值驕頑結葦景明急騎酒牓急眼凱撤可汗客貨魁瘣離灑流求流戍路演駡侮片鴻強身千裡别前言不對後語青荼鼽荼秋芸睿明三刀上闩牲牽生死文字世界上詩啓拾人涕唾收息四亭八當酥湯灘戶恬曠土思晚豔相度綫坯子夏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