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授衣的意思、授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授衣的解釋

(1).謂制備寒衣。古代以九月為授衣之時。《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毛 傳:“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馬瑞辰 通釋:“凡言授者,皆授使為之也。此詩‘授衣’,亦授冬衣使為之。蓋九月婦功成,絲麻之事已畢,始可為衣。非謂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一說謂官家分發冬衣。 孔穎達 疏:“可授冬衣者,謂衣成而授之。” 唐 羊士谔 《九月十日郡樓獨酌》詩:“掾史當授衣,郡中稀物役。” 宋 陸遊 《初寒》詩:“傷心到處聞砧杵,九月今年未授衣。”

(2).農曆九月的别稱。《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亦曰授衣。” 明 徐複祚 《投梭記·閨叙》:“即今授衣天氣,風景蕭條,砧搗寒溪,蛩吟晚砌。”

(3).謂廷賜錦衣。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十月》:“朔日朝,廷賜宰執以下錦,名曰‘授衣’。其賜錦花色依品從給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授衣”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如下:

一、本義解析

  1. 制備寒衣
    源自《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古代九月霜降後,婦女完成紡織工作,開始制作冬衣。毛傳解釋為“授冬衣使為之”,即分配制衣任務。馬瑞辰進一步說明“授”是“授使為之”,強調九月絲麻收成後,才具備制衣條件,而非直接分發成品衣。

  2. 官家分發冬衣
    另一說認為“授衣”是官府在九月向民衆分發冬衣,孔穎達疏中提到“衣成而授之”。

二、引申含義

  1. 農曆九月别稱
    因九月是制衣或授衣的時節,古人以此代指該月份。

  2. 廷賜錦衣的禮儀
    宋代宮廷在十月朔日(初一)向官員賜錦,稱為“授衣”,如《夢粱錄》記載此習俗。

三、現代用法與比喻

現代語境中,“授衣”可引申為關懷與幫助,如長輩贈衣助人禦寒,或比喻傳授知識(如教師“授衣”于學生)。但需注意,此用法多為引申義,傳統文獻中較少見。

“授衣”的核心含義圍繞制衣、授衣的時節與禮儀展開,既有具體行為描述,也有時間代稱和禮儀功能。現代比喻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授衣

“授衣”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授”和“衣”,下面将對其進行解釋。

拆分部首和筆畫

“授衣”中,“授”的部首是“手”,表示與手有關的事物,“衣”的部首是“衤”,與衣物相關。整個詞語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授衣”這個詞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儒家學說。在古代社會,授衣代表一種禮儀和傳承。授予衣物,意味着正式接納、傳授某種身份或地位。

繁體

繁體字“授衣”寫作「授衣」,形狀和簡體字相似,隻是筆畫稍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對于“授衣”這個詞,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寫法已經較少見。在古代書籍、碑刻或其他文物中,僅能在特定場合下略窺一二。

例句

1. 大兒子繼承了父親的家族事業,這是父親親自授衣的結果。

2. 在古代,皇帝會親自為重臣們授衣,象征着尊貴的地位。

組詞

與“授衣”相關的組詞有:授課、授勳、授予、授意、接納、傳授。

近義詞

“授衣”的近義詞有:承襲、傳衣、衣冠禮、封衣作禮。

反義詞

反義詞指的是義與“授衣”相反的詞語,與其相關可考慮為:脫衣、剝奪、收回、解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