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制備寒衣。古代以九月為授衣之時。《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毛 傳:“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 馬瑞辰 通釋:“凡言授者,皆授使為之也。此詩‘授衣’,亦授冬衣使為之。蓋九月婦功成,絲麻之事已畢,始可為衣。非謂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一說謂官家分發冬衣。 孔穎達 疏:“可授冬衣者,謂衣成而授之。” 唐 羊士谔 《九月十日郡樓獨酌》詩:“掾史當授衣,郡中稀物役。” 宋 陸遊 《初寒》詩:“傷心到處聞砧杵,九月今年未授衣。”
(2).農曆九月的别稱。《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九月季秋亦曰暮秋……亦曰授衣。” 明 徐複祚 《投梭記·閨叙》:“即今授衣天氣,風景蕭條,砧搗寒溪,蛩吟晚砌。”
(3).謂廷賜錦衣。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十月》:“朔日朝,廷賜宰執以下錦,名曰‘授衣’。其賜錦花色依品從給賜。”
“授衣”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與古代曆法關聯 “授衣”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處指古代官府在季秋九月向民衆分發冬衣的禮制。據《周禮·天官·宮正》記載,這一制度與農耕社會的歲時安排密切相關,體現古代統治者“授衣禦寒”的職責。《禮記·月令》鄭玄注稱:“寒氣将至,豫授之衣”,說明其與物候變化的對應關系。
二、引申文化内涵
三、現代語義流變 現代《漢語大詞典》(第3卷,第456頁)定義“授衣”為:“古代九月制備冬衣,後泛指冬衣制備時節”。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該詞标注為“書面語”,多用于文學創作和曆史研究領域。
主要參考文獻:
“授衣”一詞的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綜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如下:
制備寒衣
源自《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古代九月霜降後,婦女完成紡織工作,開始制作冬衣。毛傳解釋為“授冬衣使為之”,即分配制衣任務。馬瑞辰進一步說明“授”是“授使為之”,強調九月絲麻收成後,才具備制衣條件,而非直接分發成品衣。
官家分發冬衣
另一說認為“授衣”是官府在九月向民衆分發冬衣,孔穎達疏中提到“衣成而授之”。
農曆九月别稱
因九月是制衣或授衣的時節,古人以此代指該月份。
廷賜錦衣的禮儀
宋代宮廷在十月朔日(初一)向官員賜錦,稱為“授衣”,如《夢粱錄》記載此習俗。
現代語境中,“授衣”可引申為關懷與幫助,如長輩贈衣助人禦寒,或比喻傳授知識(如教師“授衣”于學生)。但需注意,此用法多為引申義,傳統文獻中較少見。
“授衣”的核心含義圍繞制衣、授衣的時節與禮儀展開,既有具體行為描述,也有時間代稱和禮儀功能。現代比喻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白帝子白杆兵擯絶草隸蟬冠寸善打稿待中吊盤東方将白鬥志短中取長恩榮并濟放慢飛棋怫恚根節鲑蠪果斷滑言悔讀南華阍略胡子蟾見風轉舵巾鞲久要捐輸婪栗略為連質臨摹緑石硯呂牙腼顔天壤沒世不渝蛨虴南山霧剖腹産籤署青鹽泉漏曲徑塞耳盜鐘燒財神勝殘去殺生質市冊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水關太宜人晩菘維谷危迫利誘饷銀崄介閑深裡閑職霄宸細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