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艱險窘迫。 宋 安焘 等《周書目錄序》:“ 周 之六帝,當四海分裂之時,形勢劫束。” 宋 王安石 《上時政疏》:“天下之民,固以膏血塗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脫于困餓劫束之患矣。”
“劫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艱險窘迫(主要義項)
指處境艱難、困頓窘迫的狀态。例如宋代安焘在《周書目錄序》中提到“形勢劫束”,形容周朝分裂時期的困境。王安石《上時政疏》也用該詞描述百姓困苦。
被控制/束縛(引申義項)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被強盜搶劫後捆綁”,後引申為受制于人,但此釋義未見于高權威性古籍文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專業辭書。
劫束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部分構成:劫和束。
劫指的是災難、禍患,束表示綁縛、束縛。因此,劫束的基本含義是被災難或禍患所束縛。
劫的部首是力,劫的筆畫數為7。
束的部首是木,束的筆畫數為7。
劫束的繁體字為劫束。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劫束源自《周禮·天官·宗祀》中對于祭祀災神的描述。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劫束的書寫形式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基本的意義和構成保持一緻。
1. 惡劣的天氣劫束了我們的出行計劃。
2. 貧困不僅給人們帶來了物質上的束縛,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劫束。
劫難、束手無策、束縛、解劫、劫後餘生。
束縛、困擾、拘束。
解脫、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