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暴虐的意思、暴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暴虐的解釋

[brutal;cruel;tyrannous] 兇暴殘虐

詳細解釋

(1).兇狠殘酷。《左傳·宣公三年》:“ 商紂 暴虐,鼎遷于 周 。”《史記·太史公自序》:“ 秦 既暴虐, 楚 人發難。”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議論》:“ 孫晧 無道,肆其暴虐。” 秦牧 《花城·英雄交響曲》:“在他們身上留下的傷殘的标記,永遠在控訴着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和帝國主義者的暴虐。”

(2).指兇狠殘酷的人。《舊唐書·李密傳》:“以足下之雄才大略,士馬精勇,席卷二京,誅滅暴虐,則 隋氏 之不足亡也。”

(3).猶肆虐,殘害。《書·牧誓》:“俾暴虐于百姓,以姦宄于 商邑 。” 孔穎達 疏:“暴虐謂殺害。”《淮南子·本經訓》:“有不行王道者,暴虐萬民,争地侵壤,亂政犯禁……乃舉兵而伐之。”《秦併六國平話》卷上:“ 秦 為無道,暴虐百姓。”

(4).猶虐待。 漢 劉向 《列女傳·衛姑定姜》:“後 獻公 暴虐慢侮 定姜 ,卒見逐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誰知他把一個祖父看得同贅瘤一般,隻是礙着鄰裡,不敢公然暴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暴虐"是現代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該詞包含兩層核心語義:

一、形容詞屬性

指性情或行為殘暴兇狠,違背人道準則。這種用法最早見于《左傳·宣公三年》"商纣暴虐,鼎遷于周"的記載,形容統治者采用酷刑苛政對待民衆。北京大學中文系《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該詞常與"仁德"形成對立概念,凸顯權力濫用的特征。

二、動詞屬性

表示通過暴力手段虐待他人,如《史記·匈奴列傳》載"桀崩,其子淳維妻其衆妾,遁于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描述了部落遷徙過程中的暴力統治現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特别強調,該詞在動詞用法中多指系統性、制度性的壓迫行為。

從構詞法角度分析,"暴"字本義為曬米,後引申出急驟、兇殘之意;"虐"從虎爪人,甲骨文字形即顯示猛獸撕咬的意象,二字組合強化了殘忍程度的表達。商務印書館《漢字源流精解》通過字形演變佐證了這種語義疊加過程。

在近現代語境中,該詞衍生出"暴虐統治""暴虐無道"等固定搭配。人民教育出版社《現代漢語成語詞典》收錄相關詞條時,特别标注其多用于批判專制政權或違背倫理的極端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

“暴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權威資料總結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兇狠殘酷
    指行為或性格極端殘暴,如《左傳·宣公三年》提到“商纣暴虐,鼎遷于周”,即商纣王因殘暴統治導緻政權覆滅。
  2. 指代殘暴者
    也可直接指代施行暴行的人,如《舊唐書·李密傳》中“誅滅暴虐”中的“暴虐”即指殘暴的統治者。

二、用法與擴展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如描述暴政(“暴虐統治”)、戰争罪行(“暴虐行為”)或虐待事件(“暴虐百姓”)。現代文學中,秦牧曾用該詞控訴帝國主義暴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例句或曆史案例,可參考《左傳》《史記》等典籍,或查閱、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寶璞臂障博贍草地長價穿着吹簸代數和道德評價雕文刻镂敵寮定局坊間風濕改玉廣居跪練過録國馬豪懷宏肆紅腫灰蝶慧警回席監場绛礬奸桀校準冀鈔介絕截戰驚鲵靜青九壘訣籙橘實誇嘴榄醬離決林宗過茅劉師哥面粉銘款排門夫情語啟途殺坯十八子詩郵獸物說話答禮兒厮猥嵩生嶽降堂兄弟秃筆玩耽鮮耗小家庭邪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