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汚蔑”。亦作“汚衊”。1.以不實之詞诋毀他人。《漢書·梁懷王劉揖傳》:“污衊宗室,以内亂之惡披布宣揚於天下。”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七:“後有污衊之者,皆取以前事妄相訾毀。”《宋史·包恢傳》:“ 包恢 剛正不屈之臣,言者污衊之耳。” 瞿秋白 《鬼臉的辯護》:“他們為着要吓退正在劇烈的革命化的群衆,故意要造謠,汚衊,誣陷。”
2.污穢,肮髒。 唐 劉禹錫 《國學新修五經壁記》:“揭揭高懸,積六十歲,崩剝汚衊,淟然不鮮。” 宋 沉遼 《天慶觀火星閣記》:“至於身污衊而禮星辰,含膏血而作梵唄,此神明之所弗祐也。” 清 袁枚 《續新齊諧·缢鬼申冤》:“予一時盛怒,以汚蔑之言駡之;詎知渠忿,竟尋短見。”
“汙衊”是“污蔑”的異體寫法,現代漢語中規範寫法為“污蔑”,具體解釋如下:
1. 讀音與構成
拼音:wū miè
由“污”(玷污)和“蔑”(貶低)組合而成,強調通過不實言行損害他人名譽。
2. 核心詞義 指用虛假、惡意的手段诋毀他人或事物,使其蒙受不白之冤。例如:
3. 與近義詞的區分
4. 使用場景 常見于法律文書(如“污蔑罪”)、社會輿論批評(如“污蔑英雄形象”)及日常人際糾紛描述。
5. 注意事項 污蔑行為可能涉及法律追責,根據《民法典》第1024條,損害他人名譽權需承擔民事責任。
污蔑是一個動詞,意指用惡意的言語或行為中傷、诽謗他人的名譽或聲譽。
污蔑的部首是水字旁,由三畫組成。第一筆是橫折,第二、第三筆是豎畫。
污蔑一詞來源于漢語,在古代使用的繁體字是「汙衊」。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汙衊」的寫法中間是一個「舊」字旁的形狀,表示詞義與舊有的事物有關聯;衊字的「行」字底部是一個「黽」字旁,表示下坡、下降之意。古代的漢字寫法多樣且獨特,但隨着時代變遷,逐漸演變成現代的字形。
他為了報複,故意污蔑了那位政府官員,使他丢掉了工作。
污蔑一詞可與其他詞組合成多個相關的詞彙,例如:污蔑行為、污蔑他人、污蔑言論等。
近義詞包括诋毀、誣蔑、中傷等,它們與污蔑具有類似的意思,表示對他人名譽的惡意損害。
相反的詞是褒揚,褒揚表示對他人贊美和稱贊,與污蔑的意思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