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士的意思、得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士的解釋

(1).謂使士人投奔、歸附。亦謂得士人的心。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并為十二國,未有雌雄,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説得行焉。” 唐 韓愈 《祭田橫墓文》:“感 橫 義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為文而弔之。” 宋 王安石 《讀孟嘗君傳》:“世皆稱 孟嘗君 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 秦 。”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五:“城陷, 仲德 帥兵三百,力戰不支,赴 蔡水 死,軍士皆從之,其得士雖古之 田橫 無以加也。”

(2).泛指獲得賢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鄉試遇水火災》:“上命如 鶴齡 言,改用十五日為首場,是科更稱得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得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指君主或當權者獲得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才的歸附與效力。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對人才價值的重視,以及人才與明主之間相互成就的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面與核心含義:

    • “得”: 獲得、得到。
    • “士”: 在古代特指有學識、有才能、有德行、有節操的人,是社會階層中高于庶民、低于卿大夫的一個群體,是知識階層和潛在官僚的主要來源,常指人才、賢士、有識之士。
    • “得士”: 合起來就是指得到賢士的歸附、擁戴或效力。它強調的不是簡單地擁有或控制人才,而是指通過自身的德行、能力或政策,吸引并赢得了這些傑出人才的真心追隨和輔佐。
  2. 深層内涵與文化背景:

    • 人才價值的體現: “得士”觀念源于先秦時期,特别是戰國時代。諸侯争霸,人才成為決定國家興衰的關鍵因素。“得士者昌,失士者亡”成為普遍共識。君主能否“得士”,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強弱和事業的成敗。
    • 明主與賢士的相互成就: “得士”不僅指君主得到了人才,也暗含了這些人才認可了君主的德行或志向,願意為其效力。這是一種雙向選擇的結果。賢士擇明主而事,明主因得賢士而強。
    • 政治智慧與聲譽: 能否“得士”是衡量一個君主或領導者政治智慧、人格魅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善于“得士”的君主往往能赢得聲譽,吸引更多人才,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則可能衆叛親離。
    • 引申為獲得人心: 有時“士”也可廣義地理解為有影響力的人物或人心所向。因此,“得士”也可引申為赢得人心、獲得支持。
  3. 例句佐證(體現用法):

    •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平原君曰:‘… 勝不敢複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此所謂得士矣乎?” (平原君感歎自己差點錯失了毛遂這樣的人才,并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算得上“得士”。)
    •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 (王安石批評孟嘗君網羅的隻是些雞鳴狗盜之徒,算不上真正的“得士”,因為真正的賢士能助其成就霸業。)
    • 《戰國策》等典籍中常見: 記載某國君主因禮賢下士、善于納谏而“得士”,國家因而強盛的故事。

權威參考來源:

由于“得士”是古漢語詞彙,其權威解釋主要來源于經典古籍和權威辭書。以下來源提供了對該詞的釋義或相關語境:

  1. 《漢語大詞典》(大型權威漢語工具書): 對“得士”有明确詞條收錄和釋義。可查閱相關紙質版或授權電子版數據庫(如知網、國學大師網等,需訂閱)。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常用古漢語詞彙,包含“得士”的釋義和例證。
  3. 《辭源》(商務印書館): 探求詞語源流的大型辭書,對“得士”的詞義演變和經典用例有詳細說明。
  4. 《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鑒》等曆史典籍: 提供了“得士”一詞使用的原始語境和豐富例證,是理解其含義和曆史背景的根本依據。
  5. 曆代名家文集(如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 包含對“得士”觀念的論述和評價。

“得士”意指獲得賢能之士的真心歸附與效力,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它強調人才對于治國安邦的關鍵作用,以及明主與賢士之間相互吸引、相互成就的關系。能否“得士”被視為衡量統治者能力和國家興衰的重要标志。其權威釋義和豐富用例主要記載于古代經典文獻和權威漢語辭書中。

網絡擴展解釋

“得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使士人投奔歸附,赢得士人之心
    指通過德行或才能吸引士人主動追隨,并獲得他們的信任。這一含義強調統治者或領袖對人才的感召力。例如《答客難》中提到:“得士者強,失士者亡”,說明人才對國家興衰的重要性。

  2. 泛指獲得賢士
    廣義上指成功招攬有才德之人,如明代沈德符記載某次科舉因調整時間“更稱得士”,即通過合理選拔獲得更多賢才。


二、曆史用例與文獻


三、補充說明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和評論,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吸引人才”或“團隊凝聚力”。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下苞藏禍心冰盞布水不恙陳井癡牀吃黑棗兒辭海箪食壺漿悼恨底厲東西廂頓自恩信風風勢風虔負傷甘拜下風拱抱乖咈管拘過戶國徽顧租沆瀣漿郝郝黃池化雨春風家伎見彈求鹗交谲晈然鲛韅解船讦忤浸潦拉邏樂奏麗姝眊聩猛殺篇次牽牛下井青穗寝滅驅衛儒道生恐飾賂十直守和水觀松龛陶春踏毬戲通書五更頭西佛爺新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