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士的意思、得士的詳細解釋
得士的解釋
(1).謂使士人投奔、歸附。亦謂得士人的心。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并為十二國,未有雌雄,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説得行焉。” 唐 韓愈 《祭田橫墓文》:“感 橫 義高能得士,因取酒以祭,為文而弔之。” 宋 王安石 《讀孟嘗君傳》:“世皆稱 孟嘗君 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 秦 。”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五:“城陷, 仲德 帥兵三百,力戰不支,赴 蔡水 死,軍士皆從之,其得士雖古之 田橫 無以加也。”
(2).泛指獲得賢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鄉試遇水火災》:“上命如 鶴齡 言,改用十五日為首場,是科更稱得士。”
詞語分解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 士的解釋 士 ì 古代統治階級中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士族。士大夫。 舊時指讀書人:士子。士民。學士。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 對人的美稱:志士。烈士。女士。 軍銜的一級,在尉以下;亦泛指軍人;上士。士兵
網絡擴展解釋
“得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
使士人投奔歸附,赢得士人之心
指通過德行或才能吸引士人主動追隨,并獲得他們的信任。這一含義強調統治者或領袖對人才的感召力。例如《答客難》中提到:“得士者強,失士者亡”,說明人才對國家興衰的重要性。
-
泛指獲得賢士
廣義上指成功招攬有才德之人,如明代沈德符記載某次科舉因調整時間“更稱得士”,即通過合理選拔獲得更多賢才。
二、曆史用例與文獻
- 漢代東方朔《答客難》:以戰國諸侯争霸為例,指出“得士者強,失士者亡”的治國邏輯。
- 唐代韓愈《祭田橫墓文》:贊頌田橫因“義高能得士”而受士人擁戴,側面體現士人對道義的追求。
- 宋代王安石《讀孟嘗君傳》:批判孟嘗君所謂“得士”實為豢養門客,強調真正賢士應具備治國之能。
三、補充說明
- 近義詞:招賢納士、禮賢下士
- 反義詞:失士、衆叛親離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和評論,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吸引人才”或“團隊凝聚力”。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得士(dé shì)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得和士。下面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得士》的意思:得士意指能夠得到賢士,指善于選拔和利用人才。得士一詞常用于描述有智慧和能力的人,以及那些善于發現并培養人才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得:得字的部首是彳。得字共有7畫。
- 士:士字的部首是士。士字共有3畫。
來源和繁體:
得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得士則寫作「得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然而,得士這個詞在古代寫法中沒有任何顯著差異。
例句:
- 他是一位得士之才,公司對他的能力非常贊賞。
- 這位領導具備得士的眼光,能夠發現并培養團隊中的潛力人才。
組詞:
得士一詞可以組成許多詞語,例如:得士之才、得士心腸、得士無功等。
近義詞:
得士的近義詞包括:輔弼、股肱、佐助等,這些詞都可以用來形容那些能夠給予幫助和支持的人。
反義詞:
得士的反義詞包括:無能、匮乏等,這些詞則用來形容那些沒有才能或不足以應對挑戰的人。
希望以上解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