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戒途的意思、戒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戒途的解釋

亦作“ 戒塗 ”。1.出發,準備上路。《晉書·文六王傳論》:“遂乃褫龍章於袞職,徒侯服於下藩,未及戒塗,終於憤恚,惜哉!”《周書·文帝紀上》:“自大都督臣 嶽 殁後,臣頻奉詔還闕,秣馬戒途,志不俟旦。” 唐 張文琮 《昭君怨》詩:“戒途飛萬裡,回首望 三秦 。” 明 宋濂 《送和贊善北歸》詩序:“蓋生逢有道之朝,皇上執孝道以禦天下,故 希文 朝有請而夕戒塗也。” 清 俞蛟 《潮嘉風月記·轶事》:“而生亦年至耳順矣,因束裝思歸,戒途有日。”

(2).戒備于途。 清 王韬 《淞濱瑣話·金玉蟾》:“時土匪未靖,行旅戒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戒途是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啟程前的準備或出發,尤強調遠行前的鄭重籌備與警惕心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

    • 本義為防備、謹慎(如“戒備”),引申為準備、告谕(如“戒嚴”)。
    • 在“戒途”中取“準備”與“警惕”雙重含義,體現出行前的周密安排與風險意識。
    • 指道路、行程(如“路途”),此處代指旅程。

二、完整釋義

戒途指啟程前進行物資、車馬、人員等方面的準備,并包含對旅途風險的警惕。常見于古籍中描述遠行(如出使、征戰、遷徙)前的籌備場景,強調鄭重其事的儀式感與憂患意識。

示例:

“大軍戒途,糧草先行。”

(意為:軍隊出發前,需提前運送糧草準備。)


三、文獻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收錄該詞,釋為:

    “準備登程;出發。”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200頁)

  2.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釋“戒”時提及:

    “戒,有準備、告誡二義。‘戒途’即整治行裝以啟程。”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四、文化背景

古代交通不便,長途旅行常面臨自然與人為風險(如匪患、疾病),故“戒途”隱含對未知的敬畏與周全的預案,反映了古人“慎始敬終”的處世哲學。


五、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中多用“整裝待發”“籌備行程”替代。若需使用,建議在文史類文本中為保持古韻而酌情出現,并輔以語境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戒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以下兩種解釋:

1.出發、準備上路

這一含義多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啟程前的準備。例如:

2.途中戒備

多用于描述旅途中的警惕或危險防範。例如:

現代語境中的延伸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其解釋為“通過不同方法戒除不良行為”,強調“戒”的摒棄之義與“途”的方法途徑,但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當代的引申或誤讀。



“戒途”在古籍中主要指“啟程”或“旅途戒備”,現代個别解釋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建議優先參考權威曆史文獻中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抱痛背戰邊臣兵事彩綢遲徊不決錯薪典達敦淳椟玉防避改秩瞶眩偟暇渾天儀進奉船竟案京闱倦路卷秩口頭魁北克缭轉領土領職六命龍艦落荒而走鹿挺魯硯蒙子民服明審米粟粘稠棿拟泥文配料平服千金意凄零清陽祁奚舉午乳姐褥特鼠三尺布三寸不爛之舌三聚燒爐聖庫時調受戒首位蒜缽子童子鷄忘其望遠行委武硝瘠颵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