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戒塗 ”。1.出發,準備上路。《晉書·文六王傳論》:“遂乃褫龍章於袞職,徒侯服於下藩,未及戒塗,終於憤恚,惜哉!”《周書·文帝紀上》:“自大都督臣 嶽 殁後,臣頻奉詔還闕,秣馬戒途,志不俟旦。” 唐 張文琮 《昭君怨》詩:“戒途飛萬裡,回首望 三秦 。” 明 宋濂 《送和贊善北歸》詩序:“蓋生逢有道之朝,皇上執孝道以禦天下,故 希文 朝有請而夕戒塗也。” 清 俞蛟 《潮嘉風月記·轶事》:“而生亦年至耳順矣,因束裝思歸,戒途有日。”
(2).戒備于途。 清 王韬 《淞濱瑣話·金玉蟾》:“時土匪未靖,行旅戒途。”
“戒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以下兩種解釋:
這一含義多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啟程前的準備。例如:
多用于描述旅途中的警惕或危險防範。例如:
部分現代辭書(如)将其解釋為“通過不同方法戒除不良行為”,強調“戒”的摒棄之義與“途”的方法途徑,但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當代的引申或誤讀。
“戒途”在古籍中主要指“啟程”或“旅途戒備”,現代個别解釋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建議優先參考權威曆史文獻中的釋義。
戒途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戒除不良的行為習慣,改正錯誤的路程或途徑,引喻為警示和勸導人們遠離錯誤、痛苦或危險的途徑。
戒途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手部的部首“戒”,右邊是走路的部首“辶”。
根據《康熙字典》統計,戒途共有19畫。
《戒途》一詞的來源尚無确切的文獻記載,但可以推測其形成于古代經書或佛教典籍中,用來表達戒除邪惡、修正錯誤的含義。
《戒途》的繁體字為「戒途」,保留了字形的傳統書寫方式。
古時漢字寫法較為獨特,戒途則寫作「戒塞」。漢字在不同朝代和地域的書寫形式會有些微差異。
1. 我們應該戒途邪惡、遠離罪惡的行為。
2. 他通過戒途錯誤的行為,重塑了自己的人生。
戒煙、戒酒、戒色、戒賭、戒毒
戒除、摒棄、放棄
沉迷、着迷、追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