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倦于行路。 三國 魏 曹植 《應诏詩》:“騑驂倦路,再寝再興。”
“倦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發音:juàn lù
詞性:形容詞
核心釋義:形容旅途或行程中的疲勞狀态,可理解為“疲倦的路程”或“對行路感到厭倦”。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曹植的《應诏詩》:“騑驂倦路,再寝再興。”意為拉車的馬匹因長途跋涉而疲憊,需要多次休息才能繼續前行。此句生動描繪了旅途勞頓的場景。
如今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賞析或特定語境下的書面表達。如需描述類似狀态,現代漢語更常用“旅途勞頓”“身心俱疲”等表達。
《倦路》是一個成語,形容道路疲倦、疲勞不堪。
《倦路》的拆分部首是“⺼”和“⻍”,其中“⺼”表示肉,而“⻍”則表示彳,是走路的意思。倦路共有14個筆畫。
《倦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文學家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中的一句:“倦路隨長夏,空翠銷鞦韆。”這句話意味着夏天的炎熱使人疲倦不堪,形容人們在長夏時節走在道路上感到疲勞。
《倦路》的繁體字寫作“倦路”,是最常見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沒有固定的規則,因此《倦路》也有其他的寫法。比如,可以寫成“倦落”、“倦魯”等等。
1. 消夏之雨,讓我感到一股清涼的虛虧,在這倦路上行走。
2. 身心疲憊的旅行者倚着樹,喘息着,心中隻有一個念頭:将近了,終于到了那倦路的盡頭。
倦意、倦怠、倦容、倦睡、倦怠不堪。
疲勞、疲倦、勞累、困倦。
精神煥發、精力旺盛、生龍活虎、充滿活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