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戒涂 ”。1.出发,准备上路。《晋书·文六王传论》:“遂乃褫龙章於袞职,徒侯服於下藩,未及戒涂,终於愤恚,惜哉!”《周书·文帝纪上》:“自大都督臣 岳 殁后,臣频奉詔还闕,秣马戒途,志不俟旦。” 唐 张文琮 《昭君怨》诗:“戒途飞万里,回首望 三秦 。” 明 宋濂 《送和赞善北归》诗序:“盖生逢有道之朝,皇上执孝道以御天下,故 希文 朝有请而夕戒涂也。”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轶事》:“而生亦年至耳顺矣,因束装思归,戒途有日。”
(2).戒备于途。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时土匪未靖,行旅戒途。”
戒途是古汉语词汇,现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启程前的准备或出发,尤强调远行前的郑重筹备与警惕心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戒途指启程前进行物资、车马、人员等方面的准备,并包含对旅途风险的警惕。常见于古籍中描述远行(如出使、征战、迁徙)前的筹备场景,强调郑重其事的仪式感与忧患意识。
示例:
“大军戒途,粮草先行。”
(意为:军队出发前,需提前运送粮草准备。)
“准备登程;出发。”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200页)
“戒,有准备、告诫二义。‘戒途’即整治行装以启程。”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
古代交通不便,长途旅行常面临自然与人为风险(如匪患、疾病),故“戒途”隐含对未知的敬畏与周全的预案,反映了古人“慎始敬终”的处世哲学。
该词属文言遗存,现代汉语中多用“整装待发”“筹备行程”替代。若需使用,建议在文史类文本中为保持古韵而酌情出现,并辅以语境说明。
“戒途”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以下两种解释:
这一含义多见于古代文献,强调启程前的准备。例如:
多用于描述旅途中的警惕或危险防范。例如:
部分现代辞书(如)将其解释为“通过不同方法戒除不良行为”,强调“戒”的摒弃之义与“途”的方法途径,但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当代的引申或误读。
“戒途”在古籍中主要指“启程”或“旅途戒备”,现代个别解释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建议优先参考权威历史文献中的释义。
报端辩护边钥並進跛蹶裁革惨沮差布赤眉崇聚川阜垂冰畜类鹾法单刀赴会黩货恶俗風月主公料功宗含冻好事多悭狐臭虎声虎气葭莩之亲继舅金刚骨精莹巾环酒靥鞠黄可不是揽揆里区路过骂诃茫诏霉瘠没门儿面疱木谷男盗女娼潜邸巧辩奇才异能请状秦铜秋月春风日托三万六千日闪现时隙输机四忌邃冲随物赋形颓沓五宿萧淡下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