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奚舉午”是一個源自春秋時期的曆史典故,後演變為成語,主要體現舉賢不避親的公正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舉薦人才時不因對方是親人而避嫌,強調以才能和品德為唯一标準,體現客觀公正。其核心含義與“外舉不避仇,内舉不避親”相通。
人物關系
事件經過
祁奚告老還鄉時,晉侯詢問繼任人選。他先推薦仇人解狐,解狐未就任便去世;晉侯再問,祁奚又推薦兒子祁午。晉侯采納建議,祁午最終勝任職位。
該典故體現了古代“唯才是舉”的用人理念,成為後世推崇的公正典範。例如唐代白居易詩雲:“推誠廢鈎距,示恥用蒲鞭。以此稱公事,将何銷俸錢?”(《七年春題府廳》)即暗含祁奚精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左傳·襄公三年》原文或權威曆史文獻。
祁奚舉午是一個古漢字詞,具有豐富的意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祁(示旁,4畫)、奚(大奚部,8畫)、舉(手部,8畫)、午(十字底,4畫)。
來源:祁奚舉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鄘風·祁黃》。其中,祁黃一詞指的是古代黃帝發源地,在周朝時為後稷朝見黃帝所舉行的慶祝儀式。因此,祁奚舉午在這裡的含義是指參加祭祀慶典。
繁體寫法:祁奚舉午。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有着不同的形态,祁奚舉午的古代寫法是「祁奚舉午」。
例句:祁奚舉午之時,人們身着盛裝,以表達對古代黃帝的敬意。
組詞:祁奚舉午是一個獨立的詞彙,一般不會作為其他詞彙的組詞成分。
近義詞:祭祀、慶典、典禮。
反義詞:閉門不出、忘記曆史、草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