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拟;比拟。棿,通“ 掜 ”。 漢 揚雄 《太玄·棿》:“棿,拟也,圖象也,告其所由往也。維天肇降生民,使其貌動、口言、目視、耳聽、心思,有法則成,無法則不成,誠有不威,棿拟之經。垂消為衣,襞幅為裳,衣裳之示,以示天下,棿拟之三八。” 範望 注:“準拟其事,取象而作之也。”
“棿拟”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根據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與通假
拼音為nínǐ(“棿”讀ní,“拟”讀nǐ)。其中“棿”通“掜”,表示通過模拟或比拟的方式表達事物。
基本釋義
指“模拟;比拟”,即通過類比、模仿來描繪或說明某事物,帶有抽象化表達的意味。例如《太玄·棿》中提到:“棿拟之經……以示天下”,即通過比拟的方式制定規則。
文獻出處
漢代揚雄的《太玄·棿》是最早的引證來源,文中強調“棿拟”與法則、規範的關系,如“有法則成,無法則不成,誠有不威,棿拟之經”。範望注解為“準拟其事,取象而作之也”。
結構與用法
二字均為左右結構,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學術讨論中。相關成語如“拟非其倫”“拟規畫圓”也含比拟、模拟之意。
建議:該詞屬于古漢語範疇,日常交流或寫作中建議使用更常見的“模拟”“比拟”替代。如需深入研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太玄》等文獻原文。
棿拟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模仿、效仿。它用來描述一個人或物體以某種方式複制或模拟另一個人或物體的行為、外貌或特征。
棿拟的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是11。
棿拟起源于古代漢字,它的繁體字形是䢠擬。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棿拟的形狀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思保持一緻。
1. 他通過棿拟别人的動作和表情,成功演繹了一個非常逼真的角色。
2. 這個藝術家以棿拟自然景物的方式創作了一幅美麗的畫作。
組詞:模拟、仿制、模仿、仿冒。
近義詞:模仿、仿造、效法。
反義詞:真實、原創、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