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名。《新唐書·西域傳上·罽賓》:“﹝ 貞觀 ﹞十六年,獻褥特鼠,喙尖尾赤,能食蛇,螫者嗅且尿,瘡即愈。”
根據權威文獻及詞典釋義,“褥特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1. 基本定義
褥特鼠(拼音:rù tè shǔ)指古代西域罽賓國(今克什米爾地區)進貢的一種特殊鼠類。其名稱最早見于《新唐書·西域傳》,描述為“喙尖尾赤,能食蛇”,且具有治療蛇毒的藥用價值()。
2. 特征與用途
3. 曆史背景
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罽賓國将此鼠作為貢品獻給唐朝,記錄于官方史書,側面反映古代中外物種交流及藥用動物認知()。
總結
“褥特鼠”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西域異獸,兼具生物特性和藥用功能,屬于曆史文化與自然科學的交叉研究内容。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新唐書》原文或相關唐代博物志研究。
褥特鼠(lù tè sh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下面我将為您解釋它的意思、拆分部首與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褥特鼠指的是一種生活在草原地區的小型齧齒動物,與普通的鼠類相比,它們有着更柔軟和厚重的皮毛。褥特鼠擅長挖掘洞穴,在地下過冬,并以植物的根莖和種子為食。
褥特鼠這個詞可以分為三個字:褥(rù)、特(tè)、鼠(shǔ)。
褥是由“衣(衤)”作為部首,讀音為rù,它有10個筆畫。
特是由“牛(牜)”作為部首,讀音為tè,它有十個筆畫。
鼠是由“鼠(鼠)”作為部首,讀音為shǔ,它有13個筆畫。
褥特鼠作為一個漢字詞,來源于對這種特殊齧齒動物的命名。褥特鼠的繁體字形為“襦特鼠”,沒有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褥特鼠這個詞的古代寫法在古文字典中可能有記錄。可是,很遺憾地,我無法提供更多關于這個詞古代寫法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使用褥特鼠這個詞的例句:
1. 兒時,我經常在草原上追趕褥特鼠。
2. 這種褥特鼠是稀有的物種,需要保護。
3. 據說褥特鼠的皮毛非常柔軟。
褥特鼠可以作為一個詞語,不常見于組詞。它的近義詞可能是“草原鼠”或者“特殊鼠類”,而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