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tice] 古時監察部門長官揭發不法官吏的一種文書;也指舊時張帖的啟事、文告(多指私人的)
見“ 揭貼 ”。
(1).古代公文的一種。 元 虞集 《京畿都漕運使善政記》:“收支之數,有所勘會,止從本司揭帖圖帳申報,無煩文也。”《金6*瓶6*梅詞話》第六九回:“節級緝捕領了 ********* 鈞語,當日即查訪出各人名姓來,打了案件,到後晌時分,來 ********* 宅内,呈遞揭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壇》:“ 寧南侯 左良玉 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這是内閣揭帖,送來過目。”
(2).舊時稱張貼的啟事、公告。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小弟做了一篇留都防亂的揭帖,公讨其罪。” 葉聖陶 《倪煥之》十二:“同時街頭巷口發見些揭帖……一律不署姓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揭帖漢語 快速查詢。
“揭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其内涵隨時代演變而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權威資料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揭帖最初指古代官方文書形式,主要用于監察部門揭發不法官吏的文書,或作為張貼的啟事、公告(多指私人性質)。北宋時期開始作為財政報告文書使用,明代成為上下通行的官方文書類型。
2. 曆史演變
3. 功能用途
4. 近義關聯 與「露布」「檄文」同屬公示類文書,但更側重事務性報告。清代文獻中常與「揭貼」混用,實為異形詞關系。
注:現代語境中該詞已罕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如需完整學術脈絡,可參考趙瑤丹《宋元明揭帖内涵與功能的演變》。
揭帖是一個常見的詞彙,通常指的是公開或揭露某人或某事真相的行為。它可以用于指責、曝光、揭發不當行為、欺騙或隱藏的事實。揭帖一詞常常用于網絡上的論壇、社交媒體或新聞報道中,具有批評、抨擊或揭發某人或某事的含義。
揭帖的拆分部首是扌(手)和卩(封)。揭的筆畫數是5,帖的筆畫數是6。
揭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古時候,揭帖指的是揭開或拆開封信,通過此行為了解信件的内容。在繁體字中,揭帖的寫法為「揭貼」。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揭帖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揭的古代寫法為「揭」,帖的古代寫法為「貼」。
1. 他在社交媒體上揭帖揭發了公司的不當行為。
2. 這個新聞報道揭帖了政府的丑聞。
3. 他勇敢地揭帖了他所見到的不公正待遇。
揭題、揭露、揭示、揭批、揭發、揭幕、揭底、揭示等。
揭發、曝光、批露、公開、披露、洩露等。
掩蓋、隱瞞、包庇、僞裝、掩飾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