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澆薄陰險。《新唐書·鄭注傳》:“ 注 妻兄 魏逢 尤佻險,贊 注 為姦。”
“佻險”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結構及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基本詞義
“佻險”讀作tiāo xiǎn,形容人性情輕浮且陰險狡詐。其中“佻”指輕佻、不穩重,“險”指心術不正、居心叵測,二字疊加強調品行不端且帶有危害性的人格特質(來源:《漢語大詞典》)。
單字訓诂
• 佻:《說文解字》釋為“愉也”,段玉裁注“今字作‘佻’”,本義為輕浮跳躍狀,引申為輕薄放縱。
• 險:《玉篇》注“惡也”,《廣韻》謂“危也”,原指地勢險惡,後借指人心詭詐(來源:《古代漢語詞典》)。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史書及小說評述,如《明史·奸臣傳》評嚴嵩“佻險善伺上意”,《聊齋志異》批注稱某角色“佻險而工讒”(來源:《辭源》修訂本)。
近義關聯
近義詞有“佻薄”“險詐”,反義詞為“端方”“敦厚”。詞性屬貶義形容詞,多用于書面語批評人物品性(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詞義演變
先秦典籍未見此詞,漢魏後隨人物品評風氣盛行而出現,唐宋時期多用于史傳,明清話本小說中用例增多,現代漢語使用頻率降低(來源:《漢語詞彙史綱要》)。
“佻險”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iāo xiǎn,主要用于形容人的品性或行為特征。以下為詳細解釋:
“佻險”指人的性格或行為澆薄陰險,即輕浮狡詐、心機深沉,常以虛僞掩飾真實意圖。例如《新唐書·鄭注傳》中提到“佻險”用于描述陰險之人:“注妻兄魏逢尤佻險,贊注為姦”。
“佻險”不僅指表面的輕浮,更強調内在的陰險算計,常用于形容兩面派或善于僞裝的性格特征。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文獻出處(如《新唐書》原文),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
抱珥背匠編檢變性别囿不想踩踏長汀朝府癡妄觸感啜哺大放厥辭稻尾颠擲琱瑑丁艱地下建築物訛失反報放物費靡翰詞耗憊瓠肥回樯火光燭天戶樞不蠹剪紙慨恨坎坷不平客兵浪度累蘇積磈兩和馬到功成冥願敏疾捺抉判官丕緝破冰船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橋市輕很青年救國會窮朔去年市鈔事略守困坦塗提盒瓦礫忘形之契晚膳威裕吳姬五旅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