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le and virtuous man;be able and virtuous] 有德行的人;才德兼備的人
(1).有德行才能。《漢書·孔光傳》:“退去貪殘之徒,進用賢良之吏。”《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再説咧,你姐兒倆還這麼賢良呢!” 草明 《乘風破浪》二十:“隻因這位雍容大度的賢良的妻子的一句話,使 宋紫峰 進退兩難。”
(2).有德行才能的人。《周禮·地官·師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 賈公彥 疏:“二曰友行以尊賢良者,此行施於外人,故尊事賢人良人,有德之士也。”《後漢書·伏隆傳》:“任用賊臣,殺戮賢良。”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黃金台》:“百裡賢良聚,千秋霸業開。”
(3).古代選拔統治人才的科目之一。由郡國推舉文學之士充選。亦為“賢良文學”、“賢良方正”的簡稱。 漢武帝 《賢良诏》:“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策察問,鹹以書對,著之于篇,朕親覽焉。”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學校貢舉·賢良》:“ 漢 唐 逮 宋 ,取士之制,有賢良方正、茂才異等六科,謂之制舉,亦曰大科,通謂之賢良。其制蓋自 漢文帝 始。”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祖宗非佌佌,也非是庶民白屋,不襲門蔭,應中賢良科舉。”
賢良(xián liáng)是漢語中兼具品德與才能雙重内涵的褒義詞彙,其核心含義及權威解析如下:
品德高尚,才能出衆
指人兼具善良正直的德行與卓越的才能。
▶《說文解字》釋“賢”為“多才也”,“良”為“善也”,二字合用強調德才兼備的品質。
▶《荀子·哀公》載:“選賢良,舉笃敬”,指選拔德才兼備者。來源:《荀子》
指代德才兼備之人(名詞)
作為名詞時,特指具備賢德與才幹的人才。
▶《漢書·文帝紀》诏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者”,即要求推舉此類人才。來源:《漢書》
孔子主張“舉賢才”(《論語·子路》),孟子提出“尊賢使能”,均将“賢良”視為治國安邦的根本。來源:《論語》《孟子》
漢代設“賢良文學”察舉科目,隋唐後納入科舉體系,如“賢良方正科”,專為選拔治國人才而設。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
“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尊賢也,親親也。” 其中“尊賢”即推崇賢良之士。來源:《禮記》
漢文帝诏令“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反映其作為治國人才的官方定位。來源:《史記》
結語
“賢良”一詞貫穿中國思想史與制度史,其“德才兼優”的核心内涵曆經三千年未變,既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縮影,亦為中華文化對傑出人才的最高禮贊。
: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 班固. 《漢書·文帝紀》. 中華書局.
: 孔子. 《論語·子路》. 中華書局.
: 孟子. 《孟子·公孫丑上》. 中華書局.
: 鄭天挺. 《中國曆史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韓非. 《韓非子·人主》. 中華書局.
: 戴聖. 《禮記·中庸》.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司馬遷. 《史記·孝文本紀》. 中華書局.
“賢良”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詞義核心
“賢良”指德才兼備的人或品質,既包含道德高尚(“賢”),又強調才能出衆(“良”)。
詞源與結構
該詞由“賢”(卓越品行)和“良”(高尚品質)組成,屬并列結構的複合詞,體現儒家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制度或儒家文化中的具體應用,可參考《漢書》《論語》等文獻。
白簡補角布索不着材地測步舂撞代耕亶爰倒座德宇嫡長東西二府飛風糞箕子佛發伏龜扶世甘蔗棍紅潮黃巢黃公垆基礎産業絜令及身集體所有制羁绁愧不敢當闊蕩老紮兩頭蛇黎地林牙龍圖閣學士馬解馬麥鳴鳥冥屈泥鴻盤石之安品德貧嫠清風亮節輕疾欽訝缺隟繞行蝨處裈石磨試攝瘦長說大口四列訟見宿恨頑戶相存湘管閑邪存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