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留着無多大用處,扔掉又未免可惜。《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備 因險拒守” 裴松之 注引《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 楊脩 便自嚴裝,人驚問 脩 :‘何以知之?’ 脩 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 漢中 ,知王欲還也。’” 魯迅 《準風月談·後記》:“因為這是一篇我們的‘改悔的革命家’的标本作品,棄之可惜,謹錄全文。”
“棄之可惜”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指某事物保留下來沒有太大用處,但直接丢棄又覺得可惜,常用于形容難以取舍的處境。引申義也指某種利益或價值較小,争取意義不大,但放棄又心有不甘。
源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曹操與劉備争奪漢中時,因戰局僵持,曹操以“雞肋”為夜間口令。主簿楊修解讀:“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或作‘棄之可惜’),以此比喻漢中,大王(曹操)必欲退兵。”後曹操果然撤軍。
- 這段感情已成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舊手機功能落後,但直接丢棄又覺得浪費,真是棄之可惜。
該成語反映了人們在面對低價值事物時的矛盾心理,常用于生活、情感或決策場景。其核心在于權衡利弊,若長期糾結于“棄之可惜”的狀态,可能錯失更優選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三國志》相關記載或成語詞典來源。
《棄之可惜》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對某物或某人價值很高,卻被抛棄、舍棄或忽視的情況,表示覺得非常可惜。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弓和心,拆分筆畫共計7畫。
《棄之可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莊子·成蟒》。其中有一句話:“非智者不也人,非仁者不愛人。非知可愛人,非素棄之可惜人也。”意思是隻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人,隻有仁愛的人才能真正關心他人。那些不了解人情世故、不懂得珍惜的人,是不可取的。
《棄之可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棄之可惜》。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漢字寫法為《棄之可惜》。
1. 這本書雖然舊了一點,但其中的知識很珍貴,棄之可惜。
2. 那件藝術品被人遺忘在角落裡,真是棄之可惜。
3. 這個優秀的員工不應該被辭退,他的能力棄之可惜。
1. 棄置: 表示舍棄、抛棄,不在乎。
2. 止步不前: 表示停止進步,不繼續前進。
3. 無視: 表示不理會,忽視。
1. 草木皆兵: 形容心胸狹窄,凡事多疑。
2. 斤斤計較: 形容小氣,過分追求利益。
3. 珠落玉盤: 形容珍寶失落,感到非常可惜。
1. 善于利用: 懂得充分利用已有資源。
2. 好心辦壞事: 出發點是好的,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3. 眼光狹窄: 形容隻看重眼前利益,不能遠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