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繼承先王之道。《書·顧命》:“皇後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 孔 傳:“命汝繼嗣其道。” 宋 王安石 《馮京改起居舍人加上騎都尉制诰》:“先帝以盛德成功,克終天祿。眇然在疚,永念嗣訓,非左右之良,孰與濟此哉?”
“嗣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經典出處及文化内涵三方面綜合解析:
字義解析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尚書·顧命》:“命汝嗣訓”,指周成王臨終囑托臣子繼承治國之道。宋代王安石也曾引用此典,強調對先帝德政的延續。
文化内涵
其他延伸
作為人名時,“嗣訓”寓意智慧與勤勉,寄托繼承家族精神并有所成就的期望。
該詞既包含具體的繼承行為,也蘊含對前人精神内核的尊重與發揚,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強調傳統延續的語境中。
嗣訓(sì xù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嗣指接替、繼承,訓指教導、教訓。合起來就是傳授後輩的教導和教訓的意思。
嗣字的部首是口,它由12個筆畫組成。訓字的部首是言,它由7個筆畫組成。
在繁體字中,嗣的寫法是「嗣」,而訓的寫法是「訓」。
在古代,嗣和訓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區别。它們的形狀和現代漢字大緻相似,但細節可能略有差異。
1. 他從小就受到父輩的嗣訓,深受教育的影響。
2. 她牢記祖輩的嗣訓,努力做一個好人。
3. 嗣訓中強調了傳承與教導的重要性。
組詞:嗣嫡(繼承至親)、嗣子(繼承者)、傳嗣(傳承家族)
近義詞:教誨、教導、教訓
反義詞:違背、不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