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揭帖的意思、揭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揭帖的解释

[notice] 古时监察部门长官揭发不法官吏的一种文书;也指旧时张帖的启事、文告(多指私人的)

详细解释

见“ 揭贴 ”。

(1).古代公文的一种。 元 虞集 《京畿都漕运使善政记》:“收支之数,有所勘会,止从本司揭帖图帐申报,无烦文也。”《金6*6*梅词话》第六九回:“节级缉捕领了 ********* 钧语,当日即查访出各人名姓来,打了案件,到后晌时分,来 ********* 宅内,呈递揭帖。”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 寧南侯 左良玉 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

(2).旧时称张贴的启事、公告。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弟做了一篇留都防乱的揭帖,公讨其罪。”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同时街头巷口发见些揭帖……一律不署姓名。”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揭帖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揭帖的详细释义

1. 基本含义

揭帖(jiē tiě)指古代公开张贴的启事、告示或文书,内容多涉及声明、控诉、公示等,形式类似现代的海报或公告。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公开传播引发公众关注,常见于民间纠纷、科举放榜、政策通知等场景。例如:

“科举揭榜后,官府常张贴揭帖公示中举名单。”(来源:《汉语大词典》)

2. 历史语境中的特殊用法

在明清时期,揭帖特指匿名举报信或揭露他人隐私的文书,带有一定争议性。此类揭帖常被张贴于公共场所(如衙门墙壁、市集),内容可能包含对官员的弹劾或民间冤情陈述。例如:

《明史·刑法志》记载:“民间冤抑,多匿名投揭帖于通衢。”(来源:《明史》)

3. 现代延伸与古籍例证

现代汉语中,“揭帖”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古籍中保留了大量用例:

4. 权威词典定义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明史·刑法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
  4.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揭帖”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词汇,其内涵随时代演变而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揭帖最初指古代官方文书形式,主要用于监察部门揭发不法官吏的文书,或作为张贴的启事、公告(多指私人性质)。北宋时期开始作为财政报告文书使用,明代成为上下通行的官方文书类型。

2. 历史演变

3. 功能用途

4. 近义关联 与「露布」「檄文」同属公示类文书,但更侧重事务性报告。清代文献中常与「揭贴」混用,实为异形词关系。

注:现代语境中该词已罕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如需完整学术脉络,可参考赵瑶丹《宋元明揭帖内涵与功能的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

半壁山河不违材识尘忝车辀侈阔传杯换盏戴炭篓子调辞弟窑芳缄非同小可纷纷扬扬风派富贵浮云富郑公惯熟贯一鼓洽股癣嘿观喉炎哗啦剑轮角出金口玉牙极天九丹眷仗扩广莲房利门陵傲廪假凛气庐宅密谛迷惑汤寞寂木曜日牵离潜值轻弓青头鸡青鲜秋瑾让齿三足鼎生命始创隼张通壮托胆为道违世乌娘诬捏五强溪水电站笑里刀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