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Internationale] 國際無産階級革命歌曲。法國歐仁·鮑狄埃(Eugène Pottier)作詞,狄蓋特(Pierre Degeyter)配曲
國際無産階級的革命歌曲。1888年6月 法國 工人 狄蓋特 根據巴黎公社詩人 鮑狄埃 于1871年6月所作的詩篇譜成。
國際歌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标志性歌曲,其含義與曆史價值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起源
歌詞誕生于1871年巴黎公社失敗後,法國工人詩人歐仁·鮑狄埃在流亡期間寫下詩歌《國際工人聯盟》。1888年,工人作曲家皮埃爾·狄蓋特為其譜曲,正式形成《國際歌》。
曆史意義
歌曲凝聚了無産階級反抗壓迫的精神,歌詞中“這是最後的鬥争,團結起來到明天”直接呼應巴黎公社的血淚教訓,成為全球勞工階級的鬥争宣言。
反抗壓迫
“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等詞句號召無産階級聯合推翻剝削制度,強調階級鬥争的必然性。
理想社會
“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一切歸勞動者所有”等段落,描繪了消滅私有制、建立公平分配制度的共産主義願景。
傳播範圍
1922年至1944年間作為蘇聯國歌,後成為150多個國家共産黨和左翼運動的官方歌曲。中文版由瞿秋白于1923年首次譯配。
象征意義
歌曲超越國界,在五一國際勞動節、革命紀念日等場合傳唱,被譽為“全球無産者的精神紐帶”。
補充說明:不同語言版本存在譯配差異,但核心精神保持一緻。如需完整歌詞或曆史事件關聯細節,可查閱權威黨史文獻或音樂史資料。
《國際歌》是一首以國際主義為主題、鼓勵勞動者團結的歌曲,也是國際工人運動的旗幟之一。這首歌表達了全世界勞動者的團結與鬥争精神,強調了各國人民團結起來,推翻壓迫和剝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
《國際歌》的拆分部首是「囗」和「欠」,其中「囗」表示"團結",「欠」表示"恩欠"。
根據拆分的結果,「囗」的筆畫數為3,「欠」的筆畫數為4。
《國際歌》在1871年由法國人居魯士·德萊先創作,屬于紀念巴黎公社的戰鬥歌曲。後來,這首歌被廣泛傳唱和翻譯成各種語言,成為了國際工人運動的共同歌曲。
《國際歌》的繁體字為「國際歌」。
古時候,「國」的寫法為「囯」,「際」的寫法為「際」,「歌」的寫法沒有變化。
「國際歌響徹世界各地的勞動者耳邊,激勵他們為實現社會平等和正義而努力奮鬥。」
組詞:國際主義、國際化、國際關系。
近義詞:國歌、團結之歌。
反義詞:愛國歌、分裂之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