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飾以黃金的長柄斧子。天子儀仗,亦用以征伐。《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孔穎達 疏引《廣雅》:“鉞,斧也。斧稱黃鉞,故知以黃金飾斧也。”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下:“金斧,黃鉞也。 三代 通制,用之以斷斬,今以金斧黃鉞為乘輿之飾。 武王 以黃鉞斬 紂 頭,故王者以為戒。大将軍出征,特加黃鉞者,以銅為之,以黃金塗刃及柄,不得純金也。得賜黃鉞,則斬持節将也。” 元 耶律楚材 《和李世榮韻》:“翠華來北闕,黃鉞讨南疆。” 郭沫若 《長春集·紀念“七七”》:“盟刑白馬揮黃鉞,誓縛蒼龍樹赤旗。”
“黃钺”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禮器與權力象征,其含義和用途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黃钺指飾以黃金的長柄斧狀器物,形制與斧類似但更為大型()。其名稱中的“黃”指代青銅材質氧化後的金黃色,而非純黃金()。作為天子儀仗的核心組成部分,黃钺象征至高王權,也用于軍事征伐儀式( )。
早期黃钺為青銅鑄造,後隨着工藝發展,出現鎏金或鑲嵌黃金的版本,但核心材質仍以青銅為主( )。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形制演變,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典籍,或查閱博物館青銅器相關研究( )。
黃钺,拆分部首和筆畫:黃(日字旁,五畫),钺(金字旁,十四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黃钺是古代帝王所使用的一種祭祀用具,是一種形似斧頭的兵器。黃钺被賦予了象征權力和統治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黃钺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黃钺的寫法是“黃鉞”。在這種寫法中,黃钺的“鉞”字由“金”字代替,意為用金鑄造而成。
以下是黃钺的例句:
1. 帝王手持黃钺,祭祀天地之間。
2. 他們展示了一把黃钺,象征着權力與統治。
黃钺的組詞有:黃钺狀、黃钺首飾、集黃钺、金黃钺、祭黃钺。
黃钺的近義詞有:黃金斧、黃金戟、黃金杖。
黃钺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對應詞語,但可以與平民百姓所使用的農具相對比,如鋤頭、鐮刀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