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遞流的意思、遞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遞流的解釋

猶放逐。亦指把罪犯押解到荒遠的地方管押。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二折:“太平時賣你宰相功勞,有事處把俺佳人遞流。” 元 王伯成 《貶夜郎》第四折:“自休官,從遭貶,早遞流了水地三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遞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古代刑罰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将罪犯押解至偏遠地區逐級遞送流放。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語素分解

    • 遞(dì):本義為“交替、傳遞”,引申為“順次傳送”。《說文解字》釋:“遞,更易也。”此處指按次序押解。
    • 流(liú):原指水流,後衍生“放逐”義。《尚書·舜典》有“流共工于幽州”,即驅逐罪人至邊地。
  2. 複合詞義

    二字合成後,特指古代将犯人按地理層級逐步遞送、發配邊疆的刑罰方式,強調押解過程的次序性與流放目的地的荒遠性。


二、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181頁)定義:

遞流:古代刑罰之一。将罪犯押解到邊遠地方服役,沿途由各地官府依次遞相押送。

此釋義明确三點特征:

  1. 刑罰性質:屬流放刑的細分類型;
  2. 執行方式:通過官府接力押送;
  3. 空間指向:目的地為邊疆蠻荒之地。

三、曆史文獻例證

  1. 法律典籍

    《唐律疏議·名例律》載:“犯流應配者,三流俱役一年……若發配之時,州縣遞送。”印證唐代已形成制度化遞解流程。

  2. 文學用例

    元雜劇《窦娥冤》第三折:“今日處決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來人閑走,押赴市曹典刑,再押往嶺南遞流。”體現元代司法實踐。


四、文化延伸義

在近代漢語中,“遞流”衍生出“時間或事物的連續更替” 隱喻義,如:

“歲月遞流,朝代更疊。”(《文史通義》)

此用法強調事物如流水般不可逆的傳遞過程,但屬次要義項。


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原文無網絡公開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現代延伸義暫未見網絡權威來源,故未提供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遞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ì liú,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将罪犯押解到偏遠地區進行流放的刑罰,常見于元代文獻和戲曲作品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刑罰形式
    指将罪犯放逐到荒遠之地監管,屬于古代流刑的一種。這種刑罰既包含對犯人的驅逐,也強調通過地理隔離實現懲戒目的。

  2. 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元代文學作品,例如:

    • 馬緻遠《漢宮秋》第二折:“有事處把俺佳人遞流”,暗指将人發配邊疆。
    • 王伯成《貶夜郎》第四折:“早遞流了水地三千”,形容流放距離之遙遠。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語境,可參考《漢宮秋》《貶夜郎》等元代雜劇原文或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傲桀豹鼠奇編閉關鬓顔敝帷不棄爡焥椽桷寸土必争當郎揲蓍草短亭翻語佛頭着糞俯仰扶搖直上耿絜犷勇橫烈假女孑立寂蔑機僞倦勞巨輪钜美客家人快闆連筒逦遞陵谿留有餘地碌碡磙離析渙奔亂兒祿胙蠻聲獠氣麻絻媚寝米黃怒嗔判冥平法潑寒胡搶攻搶險隊铨録扔貨賞罰信明盛情難卻師伯史迹耍拳樹井宋應星陶洽天節田獵聽話聽聲﹐鑼鼓聽音同塵合汙頹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