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讦,切責。《後漢書·桓榮傳論》:“ 張佚 訐切 陰侯 ,以取高位,危言犯衆,義動明後,知其直有餘也。”
讦切(jié qi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直言揭露、嚴厲指責他人的過失或隱私,帶有較強的批判性與攻擊性。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及用法:
攻讦切責
指以尖銳言辭揭露他人短處或隱私,并進行嚴厲責備。
例證:
《明史·楊爵傳》載:“爵上書讦切執政,辭甚激烈。”
(楊爵上書直言抨擊當權者,措辭極為激烈。)
語言直率而激烈
強調言辭坦率直接,不留情面,常用于批評或谏言場景。
例證:
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提及:“其言多讦切,聞者悚然。”
(他的言論多直率激烈,聽者為之震撼。)
本義為揭發、攻擊他人隱私(《說文解字》:“讦,面相斥罪也”)。
引申為急切、嚴厲(《廣雅》:“切,責也”)。
二字組合後強化了“直言揭露”的批判性色彩。
《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281頁):
“讦切:直言揭露;切責。”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
《辭源》(修訂本,第3165頁):
“讦切:攻讦切直。謂言語激烈直率。”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古代漢語詞典》(第1版,第712頁):
“讦切:揭露指責,言辭直切。”
(來源:中華書局,2000年版)
多用于描述谏官奏議、文人批評或史家筆法,強調言辭的直率與批判性。
含貶義傾向,隱含“不留情面”或“過于尖銳”之意,需結合語境判斷。
當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文獻或曆史文本時。
《後漢書·陳蕃傳》:
“蕃乃上書谏曰:‘……言辭讦切,帝諱其言。’”
(陳蕃上書進谏,言辭直切激烈,皇帝忌諱其言論。)
《宋史·劉安世傳》:
“安世論事讦切,人目為‘殿上虎’。”
(劉安世議論政事言辭激烈,時人稱其為“殿上虎”。)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漢典”線上查閱,釋義以紙質權威詞典為準。)
“讦切”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籍中。根據《後漢書·桓榮傳論》的記載,其含義為“攻讦,切責”,即直言揭露他人的過錯并嚴厲責備。例如原文提到:“張佚訐切陰侯,以取高位,危言犯衆,義動明後”,描述了張佚通過直言指責陰侯而獲得重用的曆史事件。
需注意:
建議在理解時結合具體古文語境,并參考權威古籍注疏以進一步考證。
百葉箱悲悴逼隘恻念拆字令孱微姹娅怆怆縒綜撺斷鏙然蹀足短器械兒童惡支煞丐首高彩管飼行家裡手杭州壞散曶霍悔之晚矣活鬼界限寄贶藉靡進拟伎作倦憚抉摘矩臬駿厖狂人隆親庬澒梅花疊沒事狠沒完沒了瞑卧南亭亭長膩雲培訓辟灋塹坎千牛情不可卻情種豈直閏益山宇繩逐十朋事始唆激坦床聽差停課停塌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