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讦,切责。《后汉书·桓荣传论》:“ 张佚 訐切 阴侯 ,以取高位,危言犯众,义动明后,知其直有餘也。”
讦切(jié qi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直言揭露、严厉指责他人的过失或隐私,带有较强的批判性与攻击性。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释义及用法:
攻讦切责
指以尖锐言辞揭露他人短处或隐私,并进行严厉责备。
例证:
《明史·杨爵传》载:“爵上书讦切执政,辞甚激烈。”
(杨爵上书直言抨击当权者,措辞极为激烈。)
语言直率而激烈
强调言辞坦率直接,不留情面,常用于批评或谏言场景。
例证:
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提及:“其言多讦切,闻者悚然。”
(他的言论多直率激烈,听者为之震撼。)
本义为揭发、攻击他人隐私(《说文解字》:“讦,面相斥罪也”)。
引申为急切、严厉(《广雅》:“切,责也”)。
二字组合后强化了“直言揭露”的批判性色彩。
《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281页):
“讦切:直言揭露;切责。”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辞源》(修订本,第3165页):
“讦切:攻讦切直。谓言语激烈直率。”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古代汉语词典》(第1版,第712页):
“讦切:揭露指责,言辞直切。”
(来源:中华书局,2000年版)
多用于描述谏官奏议、文人批评或史家笔法,强调言辞的直率与批判性。
含贬义倾向,隐含“不留情面”或“过于尖锐”之意,需结合语境判断。
当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代文献或历史文本时。
《后汉书·陈蕃传》:
“蕃乃上书谏曰:‘……言辞讦切,帝讳其言。’”
(陈蕃上书进谏,言辞直切激烈,皇帝忌讳其言论。)
《宋史·刘安世传》:
“安世论事讦切,人目为‘殿上虎’。”
(刘安世议论政事言辞激烈,时人称其为“殿上虎”。)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过“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或“汉典”在线查阅,释义以纸质权威词典为准。)
“讦切”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籍中。根据《后汉书·桓荣传论》的记载,其含义为“攻讦,切责”,即直言揭露他人的过错并严厉责备。例如原文提到:“张佚訐切阴侯,以取高位,危言犯众,义动明后”,描述了张佚通过直言指责阴侯而获得重用的历史事件。
需注意:
建议在理解时结合具体古文语境,并参考权威古籍注疏以进一步考证。
安邦白芨浆襃崇褊小惨容储妃縒综单红刺倒屣点电荷斗茶笃癃二柄贰地二伏感慙高嶷搆讦光前启后寒虀和弹洪溶花花世界黄熟呼翕蛟镡夹腰击节称赏酒有别肠儁俗局笮闚觊狼歌蓼蓝林芬林垧柳翠埋玉冒文茂猷名宝娘老子泥牛入海匹雏啤酒厂权数觞饮深一神韵十九人石堰顺辰司董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往贤王蒸顽旧蚊思负山淆讹新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