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糾舉其過失而斥逐之。《南史·賀琛傳》:“鬥筲之人,詭競求進,運挈瓶之智,徼分外之求,以深刻為能,以繩逐為務,長弊增姦,實由於此。”
“繩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繩逐”指糾舉他人的過失并加以斥逐,即通過揭露或批評某人的錯誤行為,進而将其驅逐或排斥。該詞帶有較強的懲戒意味,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對官員或士人的問責行為。
“繩逐”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或社會環境中對失職者的處理方式,強調通過制度性手段進行懲戒。例如,可指官員因渎職被彈劾罷免,或士人因行為不端被逐出群體。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該詞,但在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可用于還原古代社會風貌或表達對嚴格問責制度的描述。
“繩逐”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糾錯斥逐的複合動詞,核心含義為揭露過失并驅逐,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理解其用法。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出處,建議查閱《南史》或《漢書》原文。
繩逐(shéng zhú)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是對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解釋:
繩(shéng):由“纟”(纖維)和“冗”(容量過大)兩個部首組成,總計5個筆畫。
逐(zhú):由“辵”(行走)和“豕”(豬)兩個部首組成,總計9個筆畫。
繩逐這個詞源自古漢語,意思是用繩子或繩索拴住并追趕。這個詞通常用于描述在遊戲、競賽或鬥争中緊追不舍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繩逐分别寫作繩逐。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繩逐的古漢字寫法為「綱逐」,其中「綱」與現代的「繩」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繩逐的例句:
1. 他用繩子繩逐了偷竊者,并将其交給了警察。
2. 在比賽中,選手們争先恐後地繩逐終點。
組詞:
1. 繩索(shéng suǒ)
2. 逐漸(zhú jiàn)
3. 逐步(zhú bù)
4. 拆分(chāi fēn)
近義詞:
1. 追趕(zhuī gǎn)
2. 追逐(zhuī zhú)
反義詞:
1. 放棄(fàng qì)
2. 松懈(sōng xi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