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尊崇的和所親愛的。指君王與父母。《荀子·禮論》:“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穀,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親乎?”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引之 曰:“隆,尊也。‘隆親’二字平列,所隆,謂君也。所親,謂父母也。下文曰‘臣之所以緻重其君,子之所以緻重其親’,是其證。”
“隆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隆親”指所尊崇的和所親愛的,具體代指君王與父母。該詞由“隆”(尊崇)和“親”(親愛)兩個單字并列構成,強調對君主與父母的雙重敬重。
該詞最早見于《荀子·禮論》:“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穀,猶且羞之;而況以事其所隆親乎?”(意為:君子若以背叛之心對待奴仆尚覺羞恥,何況對待君王與父母?)。
“隆親”為并列結構,分别對應“所隆”(君主)與“所親”(父母)。王引之在《荀子集解》中注解:“隆,尊也;親,父母也。”。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或文言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荀子》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隆親》是一個中文詞語,拼音為“lóng qīn”,意思是對長輩的尊稱或贊美。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對父母或其他長輩的敬愛和尊重。
《隆親》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隆(lóng)和親(qīn)。
隆的部首是阜(fù),拼音為“lóng”,總共有10個筆畫。
親的部首是人(rén),拼音為“qīn”,總共有9個筆畫。
《隆親》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中。在古代,孝道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念,人們普遍尊敬和孝順父母和長輩。因此,隆親成為了一種常用的尊稱。
在繁體中文中,隆的寫法為“隴”。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漢字的形狀和結構發生了變化。而《隆親》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隆親”。
1. 孩子們應該隆親敬老,對父母充滿愛和感激之情。
2. 小明對自己的祖父母十分隆親,經常幫助他們做一些家務。
組詞:隆重、親情、隆禮
近義詞:尊敬、敬愛
反義詞:疏遠、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